影視劇照

漢武帝中國歷史上一代雄主,雖然有人認爲 在他統治的後期,任人唯親、窮兵黷武、連年征戰,使漢帝國的人口幾乎減少一半,國庫空虛,經濟衰退,不得民心;到了晚年,更是爲追求長生不老,信奉讖緯之學,迷信方士之言;聽信讒言,逼死太子等等。但總的來說漢武帝的功勞遠遠大於過失,他開疆拓土一舉奠定了中國遼闊疆域的框架,堅持對匈奴用兵,徹底解決了北邊遊牧民族對漢朝的威脅,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漢族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促使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

司馬遷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編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爲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就是這樣一位偉大人物在漢武帝時期卻因爲在朝堂上仗義執言慘遭“腐刑”。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寵姬李夫人的長兄貳師將軍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同時召見騎都尉李凌,命李陵率本部5000人轉運糧草,爲大軍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李凌-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少年得志,曾率800騎兵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里勘察敵情,雖沒有正面與匈奴部隊相遇,但也算全身而退。深受漢武帝喜歡,認爲頗有其祖父之風,遂提封爲騎都尉,安排他統領丹陽楚兵五千人,並在酒泉、張掖負責部隊的騎射訓練。

這次命李陵率本部殿後負責糧草後勤工作。可李陵覺得自己率領的屯邊將士,常年駐紮邊關,都是荊楚勇士、個個驍勇善戰。自己也足以獨當一面,單單讓他們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未免有點大材小用。於是,向武帝上書叩頭請求,希望自己能率兵進擊匈奴建功立業,到蘭幹山南邊分單于兵力爲主力大軍分擔壓力。漢武帝權衡利弊後,覺得李陵言之有理,便同意了他的請求。

很不幸李凌率5000步兵軍進入匈奴境內不久,在浚稽山就遇到單于主力部隊,被八萬匈奴騎兵包圍。5000步兵對八萬騎兵雙方實力差距是顯而易見的,經過八晝夜的浴血奮戰,李凌率部斬殺匈奴騎兵一萬有餘,同時又被叛徒告密,匈奴單于知道李凌所率部隊只有區區五千步兵。於是,加緊進攻,李凌寡不敵衆,又無援兵,最終兵敗被俘。

一年後有消息傳來說李凌已經投降匈奴,並求有人看見李凌爲匈奴訓練士兵,漢武帝聞聽震怒非常,下令誅殺李凌全族。就在所有的大臣在漢武帝面前憤慨的指責李凌的罪過時,當時身爲太史令的司馬遷卻站出來爲李凌辯解。

據《漢書》記載,司馬遷的辯護詞全文如下:“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大致意思就是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鳳範。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這次爲李凌的辯護惹怒了漢武帝,最終被判“腐刑”。身受殘酷腐刑折磨的司馬遷沒有屈服,反而更加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完成了不朽的鉅著《史記》。同時也爲我們留下了載入史冊的辯護故事,以及有這次辯護而來的成語“奮不顧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