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脱贫攻坚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合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采访整体搬迁村的变化。

整村303人全部搬迁

岔峪村东临黄河,是黄河晋陕段支流合阳徐水河进入黄河的最后一个村。以前的岔峪村,大多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背靠土崖,常年雨水冲刷,属于滑坡地质灾害点,居住环境恶劣,被省上列为整体搬迁村。

2015年1月,合阳县将岔峪村列为移民避险解困项目重点村,选定原村址以西的一处多级台塬作为新村址,分两期实施整村搬迁。当年9月,大型工程机械车开进了新村址,建起了开阔的三级台地,为乡亲们建设未来家园。

55岁的雷风簪,在2017年初,作为第一批搬迁群众,率先领到了新房的钥匙。

“以前住在高崖上,房子也不结实,经常有流石啥的,很危险。搬下来关键是交通方便了,环境特别好。”雷风簪说,跟以前相比,搬迁后的生活变化太大了。

雷风簪介绍,搬迁之前,家里种了一些花椒,完全靠天吃饭,一年下来收入才1万多元。现在出行方便,也有了就近工作机会。附近滩涂地一有活,她就出门打工。“在莲菜地里割草,收莲菜,啥活都干,一年能收入4-5万元。”眼下有了闲时,雷风簪和邻居们在自家跳起了广场舞。

三年时间安置移民,全村303人全部入住新房,告别了艰苦环境的岔峪村,宛如新生。

沿黄公路带来的契机

岔峪村全村耕地只有500亩,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人,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村子的命运?

契机很快出现。2017年,北起榆林,南至渭南的沿黄公路开通,这条贯通黄河西岸的公路,串起了岔峪村与沿线城镇,大大缩短了村里人出行时间。

“2017年8月28通的车。”时隔两年多,岔峪村支部书记雷武义还记得清清楚楚,沿黄公路开通的日子,对于岔峪村意义非凡,解决了乡村旅游交通瓶颈问题。他说,“以前进县城一条路,得一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就到韩城”。

同年,岔峪村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流转土地180亩,认定全村人为股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发展乡村旅游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岔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就已实现分红,增加了村民收入。

新村走上产业振兴路

黄河边上的岔峪村被誉为“仁义古渡”,属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综合利用区,依托沿黄公路和洽川景区的带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

以前的岔峪村以花椒为主导产业,到2019年,民宿农家乐、观光采摘园、稻田蟹体验园、伊人湖游乐园等,都是该村的创业项目。此外,为解决全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村里建成了“岔峪有我一块田”的20亩生态采摘体验园,由村民自由种植。

如今,行走在搬迁后的岔峪村,巷道宽敞整齐,两排整齐的徽派风格民居坐落在半山坡上,门口绿树成荫,远处湖光水色环绕,村头文化大礼堂也是该村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一个旅游休闲小村庄初具雏形。

雷武义:“目前村里有4个农家乐,2个民宿,主要起一个引领示范作用。”2020年初,在生态观光园一侧又建了一个生态稻田蟹游乐园,预计年收入15万元。未来的岔峪村,神驼山,龙居寺遗址,抗战碉堡遗址等,都具有开发潜力。

“如果三五年间,我们村的小伙子能回来,村里的旅游发展可不得了。”雷武义说,村里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年轻人来串联起文化故事。未来的岔峪,将建成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生态体验等一体的沿黄旅游文化村庄,以自然之美吸引旅人,探索农旅结合新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