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端午节就快到了,大家在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等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端午节为何要叫“端午”?

其实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按照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吴越时期。当时吴越人民为了除凶趋吉,都有“断发文身”的习俗;闻一多还说,吴越人民在端午这天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祀;其中一项祭祀活动就是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再后来,端午龙舟竞渡和粽子才和伍子胥、屈原等名人拉上关系。

端午龙舟竞渡的玩法出现在先秦时期,但是端午二字则晚了近千年,直到三国两晋时期周处所撰写的《风土记》中才出现“端午”二字。

周处是三国东吴著名大将周鲂之子,他年少时好勇斗狠,被人和山中猛兽,水中恶兽并列为称之为三凶,后来周处除掉了其余两害,自己也浪子回头,成为人人称赞的正直之人。

在他撰写的《风土记》中,记录了三国两晋时期人们如何过端午的记载。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风土记

但是,这个端午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端午,而更多的含义是“初五”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说文解字》里面说到端就是初的意思:“端,物初生之题也”

《岁时广记》里面也同样有这样的说法:“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而午字的意义和今天“中午”的含义有所偏差。《说文解字》里直接说午就是五的意思。

《说文解字》里也说到:“午,五也。五月阴气忤逆阳,冒地而出也。”

也就是说,“端”和“初”字在当时是通用的,五月初五叫端五,六月初五也叫端五,七月初五也叫端五。

按照干支纪年法,每年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就刚好是“午月”,因为午代表着“火”,代表着万物丰满长大,阳气充盛。那么午月午日就被称为“重午”,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除了“端五”、“端阳”,端午节还有被称为“单五”的!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看,这个其实是不同地方的不同方言导致的,有些地方把“”读作“”,被不明所以的人记录下来后,于是端五节就变成了单五节了。

那么古代的“端五”或者“单五”节是如何变成我们如今的端午节呢?

其实这事和唐代的唐玄宗李隆基有直接关系。

李隆基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也就是八月端五。等到他当了皇帝,就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开元盛世。

在开元十七年,李隆基过生日的时候在花萼楼下大宴群臣。俗话说得好,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短。这帮大臣吃了唐玄宗的宴席,于是一起上书请求把每年的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让天下人一起为李隆基庆祝生日。于是李隆基很开心的把“江都、六合、高邮“三县的部分给合并了成立了一个新县,专门起名叫千秋县。

到了天宝七年的时候,李隆基再次膨胀,觉得“千秋节”才是一千岁而已,我要与天同寿,大唐也要天长地久,于是就把“千秋节”改成齐天大圣(划掉)“天长节”!千秋县也改名叫天长县,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天长市。

唐代大诗人,有诗佛之称的王维还为李隆基这一壮举写下了一首《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诗,非常华丽的称赞了一番李隆基的光辉形象,要是不说,一般人根本想不到这是王维的作品。

太阳升兮照万方,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德合天兮礼神遍。灵芝生兮庆云见。唐尧後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尽九服兮皆四邻。乾降瑞兮坤降珍。——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在大家都想方设法赞美李隆基的时候,一代名臣、宰相宋憬突发奇想,认为之前为皇帝避讳只是避讳了皇帝的名称,现在这么伟大的皇帝过生日都是“天长节”了,大家都应该不说五了,避“五”字的讳。

但是五字太常用了,如果这个字不能说,那就干扰社会正常运作了,于是就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可以说,中国人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才开始过真正的“端午节”了。

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关注!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端午”本叫“端五” 为避唐玄宗讳而改名——深圳特区报2015-6-17

“端午”其实是“端五”?——中国天气通2017-05-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