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爲鑑。

端午節就快到了,大家在喫糉子、划龍舟、紀念屈原……等等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端午節爲何要叫“端午”?

其實端午喫糉子划龍舟的習俗,按照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吳越時期。當時吳越人民爲了除兇趨吉,都有“斷髮文身”的習俗;聞一多還說,吳越人民在端午這天會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祀;其中一項祭祀活動就是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再後來,端午龍舟競渡和糉子才和伍子胥、屈原等名人拉上關係。

端午龍舟競渡的玩法出現在先秦時期,但是端午二字則晚了近千年,直到三國兩晉時期周處所撰寫的《風土記》中才出現“端午”二字。

周處是三國東吳著名大將周魴之子,他年少時好勇鬥狠,被人和山中猛獸,水中惡獸並列爲稱之爲三兇,後來周處除掉了其餘兩害,自己也浪子回頭,成爲人人稱讚的正直之人。

在他撰寫的《風土記》中,記錄了三國兩晉時期人們如何過端午的記載。

“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風土記

但是,這個端午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端午,而更多的含義是“初五”的另一種說法罷了。

《說文解字》裏面說到端就是初的意思:“端,物初生之題也”

《歲時廣記》裏面也同樣有這樣的說法:“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爲端一,初二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而午字的意義和今天“中午”的含義有所偏差。《說文解字》裏直接說午就是五的意思。

《說文解字》裏也說到:“午,五也。五月陰氣忤逆陽,冒地而出也。”

也就是說,“端”和“初”字在當時是通用的,五月初五叫端五,六月初五也叫端五,七月初五也叫端五。

按照干支紀年法,每年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就剛好是“午月”,因爲午代表着“火”,代表着萬物豐滿長大,陽氣充盛。那麼午月午日就被稱爲“重午”,所以端午也稱爲“端陽”。

除了“端五”、“端陽”,端午節還有被稱爲“單五”的!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爲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看,這個其實是不同地方的不同方言導致的,有些地方把“”讀作“”,被不明所以的人記錄下來後,於是端五節就變成了單五節了。

那麼古代的“端五”或者“單五”節是如何變成我們如今的端午節呢?

其實這事和唐代的唐玄宗李隆基有直接關係。

李隆基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也就是八月端五。等到他當了皇帝,就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峯:開元盛世。

在開元十七年,李隆基過生日的時候在花萼樓下大宴羣臣。俗話說得好,喫了人的嘴軟,拿了人的手短。這幫大臣喫了唐玄宗的宴席,於是一起上書請求把每年的八月初五定爲“千秋節”,讓天下人一起爲李隆基慶祝生日。於是李隆基很開心的把“江都、六合、高郵“三縣的部分給合併了成立了一個新縣,專門起名叫千秋縣。

到了天寶七年的時候,李隆基再次膨脹,覺得“千秋節”纔是一千歲而已,我要與天同壽,大唐也要天長地久,於是就把“千秋節”改成齊天大聖(劃掉)“天長節”!千秋縣也改名叫天長縣,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天長市。

唐代大詩人,有詩佛之稱的王維還爲李隆基這一壯舉寫下了一首《奉和聖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詩,非常華麗的稱讚了一番李隆基的光輝形象,要是不說,一般人根本想不到這是王維的作品。

太陽昇兮照萬方,開閶闔兮臨玉堂。儼冕旒兮垂衣裳。金天淨兮麗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德合天兮禮神遍。靈芝生兮慶雲見。唐堯後兮稷契臣。匝宇宙兮華胥人。盡九服兮皆四鄰。乾降瑞兮坤降珍。——奉和聖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

在大家都想方設法讚美李隆基的時候,一代名臣、宰相宋憬突發奇想,認爲之前爲皇帝避諱只是避諱了皇帝的名稱,現在這麼偉大的皇帝過生日都是“天長節”了,大家都應該不說五了,避“五”字的諱。

但是五字太常用了,如果這個字不能說,那就干擾社會正常運作了,於是就將“端五”正式改爲“端午”。

可以說,中國人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始,纔開始過真正的“端午節”了。

我是以史爲鑑,歡迎關注!

文/以史爲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

“端午”本叫“端五” 爲避唐玄宗諱而改名——深圳特區報2015-6-17

“端午”其實是“端五”?——中國天氣通2017-05-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