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风的小草

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着它最终成为笑谈。自古以来,男女都不平等。为此,一些巾帼豪杰站出来抗争,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大多沦为男人们口中的“笑料”,女权斗争的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史上敢这样做的人并不多,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薛涛和秋瑾——薛涛位卑为妓,但也只是骨子里有一身不输男人的才气,让男人们发出“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的感叹!秋瑾则是民族英雄,她也只是希望用实际行动唤醒女人们的平等意识,做了男女平权道路上的先驱。

民国时期,男女平权开始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仍然是个男权社会。敢于向男权社会公然发出挑战的女人寥寥无几,沈佩贞是难得的一位,人生经历堪称传奇,最终却成为笑谈。

沈佩贞由女学生到“女伟人”到鼓吹帝制的“洪宪女臣”再到小报上的“女流氓”和八婆形象,这个由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出品的“北漂”女郎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制造过无数耸人听闻的新闻、丑闻、绯闻乃至八卦,也闹过掌掴宋教仁、嗅脚斗酒令等风靡一时的政治笑话。百年之后,再看当年这个为女权革命不惜一切代价的前卫女子,一笑之后,又忍不住再一声叹息。

民国鼎革以来,在政治变幻的宏大叙事中,女性不仅承担着时代的重轭,还不得不面对中国社会男权根深蒂固的败坏挤压,这种双重压迫势必成为女权觉醒者奋起反抗的两座大山,从几位女权领袖包括沈佩贞的人生传奇中便可窥见一斑。

沈佩贞女权斗争的失败与其说是这些女权领袖的悲哀,不如说是古老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难以根除的病灶癌变。

巾帼不让须眉

沈佩贞,生平简历,史学界一直没个准谱些的说法。有说原籍广西,有说来自广东,有说乃绍兴人氏。可以肯定的是她的家境殷实,重视教育,从小她就会识文断字。她面貌姣好,个性张扬,性格泼辣。

投笔从戎,巾帼英雄。沈佩贞在北洋女师读书的时候,正是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大动荡、大革命的年代,风云激荡,她不甘平庸,加入了革命组织共和会,并迅速成为骨干之一。其实,早年留学日本时,她便和秋瑾一起加入了同盟会,算是老革命了。

武昌起义之后,沈佩贞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女同志印制革命宣传资料、整理账务、运送炸药等,往返各地联络策划武装起义活动,沈佩贞在天津组织起义呼应南方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她是杭州女子敢死队中的一员虎将,组织女子尚武会,招募勇敢女生500名,为北伐培养女性侦探/特工人才,沈佩贞不爱红装爱武装,喜欢一身戎装,腰别短枪,飒爽英姿多次荣登各大媒体头条,成为家喻户晓的女英雄。

1911年11月28日,沈佩贞在《申报》发表《创办女子尚武会绪言》,认为女性身为国民,当效花木兰、秦良玉之举动,投身行伍,与男子一起担当保家卫国之责。1912年初上海《申报》把她的事迹以"女界之伟人"为题进行报道。

沈佩贞巾帼不让须眉,是女权运动的先锋人物。她称:“天赋人权男女本无一轩轾,人自为战,雌雄可立决须臾”,被称为近现代民国女权活动家,民主革命家,其“战斗时"勇猛异常,一洗柔弱之习。”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为争女权被妖魔化

在沈佩贞的时代,中国的女权运动还处于风云初起的燃情岁月,她们争女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为自己争得与男人等同的地位,并将此与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自立联系起来。

辛亥革命后,名不见经传的黎元洪被选为都督。热衷政治的沈佩贞随后向他示好,寻求政治上的支持。两人一来二去便也就有了私情,这件事很快就被黎元洪的小妾注意到了。她性格火辣,态度强硬,迫使黎元洪将沈佩贞赶出家门,沈佩贞只好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北洋政府公布的《临时约法》中取消了所有妇女参政的权利。沈佩贞和唐群英等三十多人,全副武装地闯入参议院,坚决要求女子参政。第二天,她们被警卫挡在了参议院外面,她们怒火中烧,愤而将玻璃窗击破,手上鲜血直流,警卫上前劝阻,沈女士飞起一脚就把他踢倒在地。

她的暴力行为很快见诸报端,形象大打折扣。她却丝毫没有收敛,暴力倾向进一步发展,第二场打戏发生在湖广会馆,被打的男主角却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宋教仁。

1912年8月,沈佩贞应邀以团员身份参加同盟会会议,她满怀期待着国民政府能给予女子平等的权利。接下来的事情给了她们当头一棒。当秘书长宋教仁念完国民党新党章时,党章里根本没有任何关于"男女平权"的条款,只有一条:不接受任何女性加入。

唐群英站起来大声质问,但别人的鼓噪声完全淹没了她的声音。沈佩贞不由分说,拉起唐群英就冲上了主席台,扭住宋教仁就打,据当时的媒体描述,那场景是"举手抓其额,扭其胡","以纤手乱批宋颊,清脆之声震于屋瓦" 。

沈佩贞、唐群英为此专门谒见孙中山陈词,虽然没发生动手,但沈佩贞"哭声震屋",挥泪诉说辛亥女革命者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建立炸弹队、行动队、暗杀队……志在救国,目的就是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使日后女同胞人人享有幸福,可是没想到"国基已定,所要求者既不能达到其目的,则从前之尽瘁何为",孙中山亦不能对,默然不语。

1912年9月1日,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北京烂熳胡同女工传习所召开联合大会,宣布该会现以"先实行男女平等、继实行女子参政为宗旨"。沈佩贞在演讲中言辞激烈,号召女界继续为参政权斗争,必要时亦可使用武力。 甚至表示要继续革命,以曾经组织之暗杀团、先锋队与彼等相见,以手枪炸弹对待之,与会者情绪异常激烈。

在女子参政运动"进"、"退"关键时刻,孙中山致函唐群英,信中不无难处地说:"党纲删去男女平权之条,乃多数男人之公意,非少数可能挽回。"

参政受阻后,唐群英变卖个人家产,大力办报兴学。她们抨击:"欺压女界实在太甚,所订的议院选举权,没有女子的选举权,便是将吾二万多同胞一概抹杀了"。 呼吁妇女一次争不到,二次再争,二次争不到,三次四次,乃至无数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此举惹怒了袁世凯,在下令解散国民党之后,袁世凯又下令解散女子参政同盟会,无论她们的言辞多么激烈,行动多么果敢,在那样一个男权世界中,女人们手中没有权力,女界争取参政权利的斗争和努力注定要付诸东流,中国妇女史上首次具有独立意义的参政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沈佩贞们的举动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沈佩贞成为了异类,她的政治声誉开始突然暴跌。曾经的女权主义领袖逐渐迷失了方向,行事也开始趋向极端。沈佩贞竟然摇身一变成为"总统门生"和"洪宪女臣",在北京城里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1915年,高唱共和、热爱民主的沈佩贞突然开始帮助袁世凯改革"帝制"。她多次出入总统府,被时人认为和袁世凯也有奸情。不久,袁世凯任命沈佩贞为"总统府顾问"。,沈佩贞开始活跃于北洋政坛。她还召集了一批所谓的新女性,经常带她们出入总统府和上流社会,进行权色交际。

从政后的沈佩贞做事更为泼辣,快口直言不仅树敌,而且犯众,经常贻人口实,小报便时不时地放出几支冷箭,中伤挖苦她。那一年《神州日报》便发布了一条爆炸性八卦消息,指名道姓地称沈佩贞与步军统领江朝宗在北京城里的醒春居酒楼,"划拳喝酒嗅脚"。

这"嗅女人小脚"本来是中国旧式文人之异常嗜好,而《神州报》以此所谓的秘闻揭沈佩贞的短,实则攻击袁派,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图。据说《神州报》主编汪彭年插手政治,正在北京谋取议员一职。

沈佩贞亲自率领人到报社老板汪彭年府上问罪,未能找到汪彭年就烧毁了王府的家具,打伤了汪的朋友郭同,毁坏了书画古董。此事震惊了整个北京,袁世凯迫于压力囚禁了她半年,她的政治生涯也走到了终点。

世事迷幻莫测,从此以后,在一个喧噪的中国,沈佩贞永久地沉默了,报上也没有了她的任何消息。

未婚同居,惨遭抛弃

经过三个月牢狱之灾的沈佩贞,出狱之后很快离开了正在筹划洪宪帝制的袁世凯北京政府,到广州投奔孙中山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在此期间,她结识了与刘成禺同为国会议员的魏肇文。

两人在广州珠江北岸的东亚旅馆自由结婚。几个月后魏肇文离弃沈佩贞,沈佩贞为此诉诸法律控告他"赖婚"。这一案件一度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热点,1918年11月27日,广州地方厅公开审理此案,引来百余人围观,许多人没有座位便站在法庭外听审。

在法庭辩论中,沈佩贞受到被告辩护律师的侮辱,说她和被告没有结婚证明。这和妓女无二,凭什么说'赖婚'。沈佩贞忍不住哭着说,如果不能得到公正的判决,她就抬着棺材死在法庭上,接下来便开始放声大哭,法官只好在一片哄闹声中宣布退庭。

看似公平的法律又给了沈佩贞一记耳光。法官裁定魏、沈属于居住关系,不受法律保护。被告人有自由结婚的权利,"赖婚"不成立。原告的请求被驳回,本案的诉讼费用由原告承担,沈佩贞对此非常不服,她无视法律的警告,继续纠缠魏肇文,结果被警方训斥,勒令驱逐。

婚恋失败的沈佩贞,不得不离开无法保障她基本权利的国民革命大本营。生逢清末民初的乱世,乱世舞台给沈佩贞提供了施展才智和魅力的机会,然而她的政治理想随着时势动荡高开低走,终至镜花水月,完全落空,这显然不只是其个人梦想的落空,也是时代悲剧。光华改观,浮沉异势,徒然增加了历史的戏谑意味。

从此,事业爱情双双受挫的沈佩贞在中国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限于资料匮乏,民国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权人士沈佩贞的人生结局,已经无从考证。男权社会,历史女人物连立传的机会都没有,实属可悲!

结语

女权斗争失败之后,这批女权运动者们结局如何:她们中有的人矢志革命,流亡海外继续斗争;一些人则丧失了革命意志,陷入了悲观境地,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抑郁而死,有的遁入空门,甚至还有的沦为妓女。

沈佩贞的人生结局已经无从得知,却被文人骚客的笔肆无忌惮妖魔化了,一个女权斗士变成了出卖色相的交际花。在刘成禺、张恨水等民国文人的笔下中,沈佩贞的人生经历被塑造成了另一番景象:

沈佩贞,民国时期的"政治宝贝",新潮浪漫,颇具姿色,为猎取名利不惜牺牲色相,令民国初年的一批政要权贵纷纷拜倒在其裙下,这其中包括民国两任大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在民国初年,这沈佩贞曾是京城的著名"北漂"女郎,神通广大的"女政客",鼓吹帝制的"洪宪女臣"。

沈佩贞的遭遇,不仅体现了民初女权问题与民族国家的尖锐矛盾和男性启蒙者在"英雌"问题上明显的功利性,也映衬出知识女性由家庭、校园走向社会的难局。

男女平等,任重道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