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赖型人格和权威型人格的对比

(一)依赖型人格。

1、性格特点:被动,依赖,顺从。

2、处事风格:回避斗争,犹豫不决,软弱退让。

3、职场表现:凡事无主张,害怕担当,依赖靠山,容忍甚至希望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二)权威型人格。

1、性格特点:自主,支配,控制。

2、处事风格:直面斗争,杀伐果决,霸气进取。

3、职场表现:凡事有主张,敢作敢当,依靠自己,自信并力图“自己扼住命运的喉咙”。

李治和武则天

二、唐高宗李治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试看永徽初年其表现,即一览无余。

永徽初年,朝政被宰相长孙无忌所把持,长孙无忌也是李治的亲舅父。

长孙无忌为了诛除政敌,借助“房遗爱案”,先“严重化”,将其定性为“谋反案”,然后随意“扩大化”,大肆株连,打击反对派和政敌。

这案子,从头至尾,都是长孙无忌一手“编剧和导演”,李治只是有机会“观看首映礼”而已。

但当他看到该案也株连到了自己的六叔,荆王李元景,还有自己三哥,吴王李恪时,李治咽了一口唾沫,终于有点于心不忍了。

他哭着向长孙无忌祈求:荆王元景,朕之叔父;吴王李恪,朕之兄长,朕欲免其死,可乎?

不可!长孙无忌斩钉截铁,冷冷的答道。李治退让无语,李元景、李恪随即被斩。

什么概念?

李治作为一国之君,想行使皇帝的“特赦权”,在刀口下救出自己的叔父和兄长,即时“泣求而不可得”。

也就是说,李治在“房遗爱谋反案”中,与长孙无忌的交涉中,其回避斗争、犹豫不决、软弱退让的处事风格,暴露无疑。

长孙无忌即是李治的靠山,他依赖靠山,顺从靠山,无主张,害怕担当,容忍长孙无忌安排自己的生活,其典型的依赖型人格,一览无余。

三、武则天是典型的权威型人格,在与李治的合作过程中,武则天弥补了李治的人格缺陷,也利用了李治的人格缺陷,一步步支配和控制了李治的个人心理和皇帝权柄,并从而最终“坐移唐鼎,建立大周”!

(一)在王皇后废立事件中,武则天的权威型人格初露锋芒,影响并引领李治,“变不可能为可能”,使得李治在“权臣的包围中”,又找到了一个可以依赖的“靠山”。

1、李治在武则天的怂恿之下,请求宰相班子同意,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不出预料,遭到了迎头痛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当面予以否决。

李治无奈,见到了李绩,几乎是自问自答到:唉,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但褚遂良坚决不同意,他可是顾命大臣呀,他要是认为不可行,那这件事就此停止,不再提了吧?

看到了吧?又开始回避斗争,犹豫不决,软弱退让了。

2、且看武则天的强硬表演吧:

先是机敏的看到,在宰相班子里,并不是“铁板一块”,最起码李绩,是暗暗支持“我武昭仪”当皇后的,这就是一个“突破口”呀!

然后,迅速重用主动向自己“示好”的李义府,由中书舍人,提拨为中书侍郎。这一招,犹如在外朝官员中投下一颗石子,立即激起了一圈涟漪,于是,许敬宗 、崔义玄、王德俭等,迅速向我武昭仪靠拢,在外朝形成一个“支持武昭仪”的班底,他们大造舆论,营造气氛,与内宫遥相呼应,大有“东风压倒西风”之势。

最后,于永徽六年十月,废立之事骤然而成。

武则天初战告捷,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一不做二不休的进取风格,敢作敢当的政治气魄,也深深的影响和引领了李治,让他在“权臣的包围中”,似乎又寻找到了一块“权力的绿洲”,在武则天这里,他能够“缓解无助、获得主意、下定决心”,假若想当初是感情依赖,那么这时候李治对武则天,已经是进一步的心理依赖了。

武则天,从尼姑,变为皇后......

(二)在对待被废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态度上,李治和武则天的处置思路大相径庭,其强硬的态度,酷烈的手段,让李治措手不及,其心理也备受打击。

1、李治有一次,路过囚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囚室,见其暗无天日,随在外边呼喊二人,二人随哭诉,请求能够在院落中出入,可以见一见太阳。

李治产生了恻隐之心,答应到:我会考虑此事的。

2、武则天这时已将眼线安插在了李治身边,其结果,武则天闻讯,怒火中烧,立即下令将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截去手足,泡于酒缸,于数日之后方才气绝。

看到了吧?李治仅仅想让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的待遇提高一些,谁曾想却让二人惨遭速死!

这还罢了,武则天如此的处置,先斩后奏,手段酷烈,而李治却始终不发一言,未见其深责于武则天也。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对李治的心理弱点已经“吃透用足”,凡事无主见,听之任之,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凡事退让,回避斗争,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其典型的依赖型人格,已经被武则天的“敢作敢当、杀伐果决、手腕酷烈”所深深吸引和折服,所以,李治望而生畏,只是诺诺而顿首,讪讪而退焉。

这是第一次将“杀人的权柄”,付与武则天支配和控制,这已经是一个很恶劣的开端了,因为这意味着,武则天对李治的支配和控制,已经从感情,深入到心理,又进而扩展到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柄”上来了!

换言之,她已经可以在李治的眼皮子底下,肆意“操弄君权”了!

王皇后被杀

(三)利用外朝的心腹许敬宗和李义府,开始罗织冤案,打击权臣,整肃外朝。

1、想当年,长孙无忌充分利用“房遗爱案”,肆意罗织冤案,借以株连打击政敌。

现在,武则天也“见样学样”了,她是“学习长孙无忌好榜样”,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迫害。

先是诬陷贬谪褚遂良,再牵扯陷害韩媛和来济,将这两个人免职,从而孤立了长孙无忌。

又经过一年左右的观看,见长孙无忌和其他朝臣未做任何反应,遂将矛头对准了长孙无忌。

利用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的“朋党案”,先将其“严重化”,上升为“谋反案”;再将其“扩大化”,牵连到长孙无忌,先免职,后贬谪,最后将其逼死。

2、这一幕幕眼花缭乱的“政治闹剧”,犹如一部电影,当然前台演员是许敬宗和李义府,他俩充当“打手和爪牙”;武则天自己则躲在幕后,身兼“编剧和导演”两职。

而“可怜又可悲的”君王李治再次沦为“首映嘉宾和影评人”。

对于“长孙无忌疑似谋反”这样的政治大案,李治始终没有与长孙无忌当面对质,全部由武则天在幕后一手指挥,让许敬宗和李绩等人负责过堂审问,草草结案了事。

李治几乎是被武则天“牵着鼻子往前走”,免职、贬谪、诛杀,这样的“政治刑柄”,被武则天肆无忌惮的利用和践踏;提拔,重用、封赏,这样的“政治赏柄”,被武则天轻易的支配和控制,岂不懦弱乎?岂不可悲乎?

自古作为最重要的皇权:刑罚之权柄和封赏之权柄,是皇帝“大权在握”的体现,坚决不能让外人“染指”。

而现在,武则天还没有走上前台,就已经可以“操持君权、为我所用”了,不仅利用刑罚之权柄,打击自己的政敌和反对派,而且,还可以利用封赏之权柄,在内宫和外朝安插嫡系,扩大势力。

这方方面面的成功和利益,全靠自己的“好夫君”李治的默认和配合,“我好爱你哟,我的夫,我的君,我的好夫君,你太可爱了!”武则天不仅心中暗自叫好!

3、由此,“政归中宫矣”

什么概念?

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顺武则天者,昌;逆武则天者,亡”,由此之后,跟谁走?站哪一队?难道不是不言自明吗?

长孙无忌被逼自杀

(四)最臭一步棋,出卖上官仪,也再次展现了李治的软弱退让,易被支配,易被控制的人格缺陷。

麟德元年,武则天昭请道士郭行真进入宫中做“巫蛊之事”,被宦官王伏胜所揭发。

于是,李治密召宰相上官仪前来讨论如何处置此事,

上官仪力主废除武则天,李治当即同意,并让上官仪起草诏书。

然而,遍布于外朝的眼线立报武则天。

武则天闻讯大惊,立即前来,在李治面前哭诉,自证清白。

李治的依赖型人格又“大放异彩”了,他没有直面武则天而责问她,而是羞涩退缩,还弱弱的自我解释到:这不是我的主意,这全部是上官仪教我这样做的呀……

我的妈呀!这是什么思路?这会导致什么下场?

原先是谁要是紧跟武则天的话,就一定会得到富贵。而紧跟李治的话,虽不一定会得到富贵,但也没有什么“杀身之祸”。

现在是谁要是紧跟李治的话,不仅不会得到富贵,还可能被李治“出卖”,立即招致“杀身之祸”!

完了,上官仪被出卖了,被斩了。

完了,没人敢跟李治“玩了”,弄不好,会被出卖的。

完了,所有人都愿意紧紧跟随“武则天”了,有吃有喝有富贵呀。

上官仪被杀

结语:至此,武则天已经是大权在握了,虽然还没有走上历史的前台,但对于李治,武则天已经是从感情、心理、权力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自主的、支配的、控制的地位!

换言之,武则天敢作敢为、杀伐果决、霸道酷烈的为政风格,已经彻底让李治佩服了,折服了,畏服了!

他在感情上依赖着这个“悍妇人”,在心理上依赖着这个“烈女子”,在政治上依赖着这个“女强人”。

所以,朝中之事,由武则天拿主意,下决心,安排布置,她操持君权,驾轻就熟,已经犹如“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了。

这样,李治对于武则天,从最初的政治盟友,发展成为政治依赖,随后变成其政治附庸,并最终沦为其政治傀儡!

而武则天对于李治,从最初的政治利用,发展成为政治支配,随后变成政治掌控,并最终确立了政治权威!

可怜的李治,由于其对武则天方方面面的依赖,造成后党之“一党独大”,忠臣零落,朝臣听命于武氏,太子党暗弱,皇权失落,至此局面,武则天“坐移唐鼎,建立大周”,已经形成不可逆转之势了!

至于发展到后来的“二圣临朝”,“太后临朝”,“废帝杀子”,“裴炎入狱与肃反”,“扬州兵变与镇压”,直至“大周革命、武氏称帝”等等,诸如此类,皆是李治和武则天两个人的人格层面的较量,进而深入反映到政治层面的权力较量,所形成的“后党独大的无解局面”,造成的“水到渠成”之势能转化和逻辑演变,无所能出其外者也!

一路走来,千辛万苦,武则天终于称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