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傳統葬俗比較繁瑣,葬禮過程大致需經歷送終、燒倒頭紙、撤帳子、淨身、穿老衣、披麻戴孝、報喪、入殮、出喪等環節。接下來一起看一下,綿陽傳統葬禮習俗。

送終

老年人臨終前夕,子孫日夜守候,直至嚥氣,稱爲送終。老人臨終前夕一般都要交待後事,並向子女說一些表示祝福的吉利話。

燒倒頭紙

老年人嚥氣時,在其牀前點燃香燭,燒三斤六兩紙錢。據說死者一到陰間就要用錢,故須立刻燒倒頭紙。紙灰裝入瓦罐,出殯時和棺材一同埋葬。

撤帳子和出煞

老年人斷氣,立即把帳子撤下,意思是人死不能再受緝縛。接着把屋頂上的瓦揭去一匹,草房則戮個洞,稱爲出煞,意識是說死者靈魂可由此昇天。80年代後,農村仍然普遍流行。

淨身和穿老衣

老人去世,用新瓦盆盛溫水將其身體擦乾淨,理髮,剪指甲,再給穿上衣服。所穿衣服取單數,如五,七,九件,有的穿六件,據說是取“衣祿”的諧音。接着在長凳上搭上木板,將死者抬上木板停放,口裏含茶葉,用噴過水的旱菸搭在口鼻上,避瘴氣。柏樹枝條穿上包子或鍋魁、煎餅之類讓死者握住,據說陰間惡犬多,以防身。砸碎死者用的藥罐,表示祛除災病。

點路燈和守靈

在死者腳下點一盞菜油燈,稱爲點路燈,又叫點水燈,一直要點到棺材擡出去或遺體運上靈車。農村,晚上子女輪流守靈。

披麻戴孝

穿戴麻布或白布做成的孝服、孝鞋、孝帕,腰間繫麻繩,稱爲披麻戴孝。死者的上輩孝帕在頭上繞成圈,同輩包在頭上露出一角,晚輩將孝帕一端拖在腦後,正孝尚需手執一根白紙剪花黏糊在竹竿上做成的孝杖。解放後,披麻戴孝的人很少,大多數用黑布做成袖套,戴在右臂上。

報喪和發訃告

孝子到親友家通知死者去世的消息,稱爲報喪。報喪時不能進屋,須將親友請出門外告知,對長輩和朋友要磕頭,但不作揖。80年代後,農村仍有相當一部分人興磕頭,機關單位職工去世則以訃告形式告知社會。

入殮

90年代後,遺體一律實行火化。機關單位職工去世,骨灰一般安放在公墓。農村骨灰仍實行入殮:在棺材內撒一層草木灰或石灰,接着用小茶碗印圓圈,有多少歲印多少個,再墊一些舊衣褲,鋪上新被,然後把骨灰放入,面上又放兒孫的舊衣服,直至裝滿。還要把死者生前的心愛之物放在棺裏,謂之陪葬。最後用紅布作兜被蓋在上面,意思是老人壽盡善終,魂歸天界。

出喪

入葬前,孝子請陰陽先生看墓地。90年代後,安葬前一天晚上,農村時興開路、做道場。小開路一至二個陰陽先生,大開路四至六個,敲鑼打鼓唸經,兒孫跪在靈前。出喪日,親友饋贈香蠟錢紙、祭幛輓聯等祭品,喪家備辦酒席。出喪時,靈柩披上紅毯,縛活公雞一隻一併送至葬地,壘土造墳。(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