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工程学和化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3‰。现在,武汉理工大学布局长三角、珠三角等20个潜力地区,希望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再进一步,升至世界一流大学梯队。

山东省

作为威海、荣成两级重要的招才引智项目,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按照“立足荣成、服务威海及周边”的原则,以助力荣成工业转型及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发挥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国家及世界一流学科优势,打造多个研发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配套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以及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等。

2017年,学校与青岛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青岛研究院,在新材料与军民融合、现代海洋与高端装备、智能汽车与先进制造等领域开展科技交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研究生培养等工作,紧紧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国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学校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为了支持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学校积极与山东开展科技合作工作,承担了“水下智能潜器“等科技项目670余项,合同经费近3亿元。

2013年,淄博高新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共同建设了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主要围绕先进陶瓷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转化、无机非金属材料性能检测与评价等开展工作。研究院先后投资2800多万元建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先进陶瓷、高性能耐火材料、功能玻璃及纤维等淄博市优势产业,研究院共承担各级科技项目15项,工程转化项目14个;申请发明专利9项,累计培养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20余名。

湖北省内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一期公示。项目投.资达28亿,落户东津新区用地面积41.2万㎡,建筑规模37.1万㎡。目前已审核通过。计划在2020年7月开工!据了解,日前,襄阳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探索国内领.先的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依托襄阳示范区,围绕襄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建设7个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跨学科创新研究院和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根据要求,2022年3月,首批学生和教师进驻襄阳示范区,9月正式开始运营。

2019年12月30日,佳兆业科创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约仪式在武汉圆满举行。双方将在产学研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拟共建武汉理工大学孝感研究所(院),并落地佳兆业空港科技城。是佳兆业科创集团与孝感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合作打造的湖北省重点建设项目,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打造集“高端制造、科技服务、研发孵化、教育培训、生态休闲、医疗旅游、现代居住”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新城。

武汉理工大学咸宁研究院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行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咸宁市的行政体制、产业基础、交通区位、地域空间等优势,以“数字内容审核基地”建设为主体,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共同促进双方科技创新战略合作。

长三角

学校深度参与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进程,承担了“中俄东线江苏段长江盾构隧道穿越工程通航相关研究"“企业私有云及船舶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等科研项目1300余项,合同经费4.75亿元,并与地方政府签约共建了武汉理工大学绍兴高等研究院、南通科技转化工作站、扬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苏州相城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创业中心、铜陵技术转移中心等校地科技合作平台。

绍兴研究院以科技创新、服务区域为理念,促进学校科技、人才优势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南通工作站、扬州中心举办船舶海工、智能装备、装配式建筑等领域专场对接会,推进企业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苏州相城中心结合智能网联车方向与苏州高铁新城开展密切合作,重点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新能源等方向的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固体废物与尾矿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成果转化。

广东省

2011年至2019年间,武汉理工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地区成立了佛山仙湖实验室、潮州韩江实验室、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等科技平台,主动参与区域发展,与各级政府和企业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400余项,合同经费5.37亿元。依托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单位;学校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了目前全球最大、亚洲首个的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建设,面向智能船舶辅助驾驶、远程驾驶、自主驾驶开展了前沿性研究。

揭阳市、招商局集团、武汉理工大学分别就前段时间推进广东武理马赛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揭阳校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揭阳分院、武汉理工大学揭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榕江实验室等事宜作了专题汇报,力争2020年9月份武汉理工大学揭阳校区对外招生。

海南

2019年8月,《三亚市人民政府武汉理工大学招商局海南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框架协议》在海南签订,共建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落户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学校与海南企事业单位在通航安全论证、船舶模型设计、港口机械检测等领域开展各类科技合作项目240余项,合同经费7200余万元。

建设“海洋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中心““海洋新材料与装备技术中心”绿色船舶与智能港航工程中心“海洋工程与环境大数据中心””邮轮与游艇美学设计中心“和“南海科学中心”,打造多学科交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深海科技创新与成果孵化的支撑平台。

京津冀

学校与京津冀经济圈企事业单位开展“装饰装修一体化轻质建材的绿色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绿色合成稳定微纳分级孔材料光降解工业废气”等科技合作项目300余项,合同经费7亿余元。学校与河北省沙河市人民政府共建了河北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发挥行业资源,围绕产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在产业升级中求突破、攻难关,坚持自主创新,为产业稳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广西

2020年1月,学校与广西自治区政府续签战略合作协议,与柳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广西汽车研究院合作协议,建设汽车轻量化、智能网联与汽车大数据、先进材料、先进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新能源、高端智库等7大研究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与广西深入开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涉及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造船与港口建设及通航管理、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及企业管理等领域,科技合作项目500多项,合同经费超过2亿元。

依托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等单位,学校通过与北部湾集团、广西钢铁、玉柴机器、中船广西、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广西汽车集团、东风柳汽、柳钢、柳工、鱼峰水泥等重点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

成渝

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承担了“全任务轮机模拟器系统”等有关科技项目360余项,合同经费1.36亿元。学校与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建了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研究院已落地数传集团和古奥基因两个优质产业化项目,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交通大数据、固废处理、机具开发等领域开展了多场次校地产学研合作交流对接,助力成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