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世界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尽快地走出疫情。

全文3300字,读完约需要4分钟。

全球疫情的蔓延形势,依然让人忧心。

炎夏已至,但全球疫情仍然直奔831万确诊而去,罹难者即将突破45万,不见显著减速的趋势;中国虽然整体防控得力,但最近北京的小复发仍提醒我们,抗疫之战远没有结束。

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发明了“后疫情时代经济”、“疫情经济”、“经济疫情”、“疫情经济免疫力”等诸多新名词,其中关注的焦点,无非是疫情将对我们的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人类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延缓疫情对经济的伤害。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一种新的研究疫情与全球经济关系的方法被提出,它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云里出生”的新方法……

01

全球首个大数据疫情经济追踪体系

一个叫“全球疫情经济追踪”的网页近期引起了关注,这个北京时间每天17:00更新的网页,成为了全球首个对外界公开的大数据疫情经济追踪体系,来帮助人们对疫情经济作出预警和预测,并为防控提供帮助。

这个体系的架构听起来很复杂——罗汉堂联合内外学者,基于全球公开可得的大数据,开发了“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Global Pandemic Economy Tracker,简称PET)。

罗汉堂秘书长、湖畔大学教授及执行教育长陈龙是这样解释PET的由来——这个产品本身是希望能够帮助世界更加直观和清楚的看到,疫情和经济两个维度都是在发生什么,这两个维度在现实中又是怎样交织在一起,一个国家和地区它要花多大的代价去穿越这个疫情经济,最后每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选择又会带来多大的差异。

罗汉堂学术委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评论认为:“利用这一体系,我们可以对全球经济做出及时的判断和预测,帮助政府、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更好地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发展和经济状态,以支持有效和精准的决策,比如何时重新开放经济,优先开放哪些部门等。不论对个人、机构还是国家而言,PET都有助于应对未来的挑战,尤其是应对能力更为有限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也对PET做出了高度评价:“PET提供了国家之间疫情经济模式的对比,这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洞察。”

这些话听起来或许有点学术,若论它的原理,其实很好理解。

它抓住的是疫情和经济两个维度之间的重叠性最高的“交叉地带”,也就是“人的流动性”。

从疫情开始以来,罗汉堂不间断的研究发现——疫情爆发以来,人流活跃度已经成为解释国家之间经济表现最重要的指标。

简而言之,在疫情从早期预警期、危机期到后面的恢复期、疫苗期,人流数据显示,疫情越严重,人的流动性就越差,疫情越好转,人的流动性就越活跃。

疫情阶段经济表现与人流活跃度密切相关(2020Q1)

这并不是根据一时一地的数据做出的结论,罗汉堂发现,在五月初公布GDP数据的19个经济体中,绝大部分(3/4)的GDP增长率差异,可以用这些地区的人流活跃度变化进行解释;一半以上的国别PMI差异同样能被人流活跃度变化解释。

如果你打开罗汉堂的网页,在数据图表中不难发现——措施采取较早、执行比较得力的东亚国家,其疫情经济曲线更接近较理想的V字型(当然不是完美的V型);而美国、欧洲等国家则比较接近于U字形;但拉美、非洲这些疫情发展未得到明显遏制的区域的疫情经济,则更接近于L字型。

换言之,只要掌握一国人流收缩了多大程度,持续多长时间,就大体可以判断一国经济损失的状况。

这些科学家是怎么想到要开发这样一个体系的呢?

02

帮助世界去填补认知缺口

“我们希望帮助世界去填补一些认知缺口。”罗汉堂秘书长陈龙说。

而这个认知缺口,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要多维。

简单看来这个数据体系只有两个维度——由人口流动指数化产生的经济指数和由疫情确诊人数指数化产生的疫情指数,但实际上它的功能远比这个复杂。

据介绍,PET的工具至少在三个层面可以提供数据洞察。

第一个,我们可以理解为“成功者洞察”,简单说,就是抗击疫情相对比较成功,得以快速“穿越疫情经济”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路径上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第二个,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前选择洞察”,由于PET对疫情经济的轨迹提供了阶段划分,这样,不同的国家可以参考其他国家、自己国家的疫情经济轨迹,从而更加清晰的把握每个阶段正在面临的最重要的权衡是什么、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第三个,我们可以理解为“差异化”洞察,可以提供国与国之间在生命损失、经济损失上差别的一个洞察。

而这一切洞察,在于还原真实。

五阶段疫情经济曲线

陈龙教授说:“很多时候,不同国家的疫情控制和政策执行,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但由于它们的文化不同、执行力度不同,很多政策形同虚设,比如有的国家的人就是要外出、就是要去晒太阳……所以,不管一个国家口头上说什么,它们真正怎么做、做了什么,最终都会在活动量上表现出来。”

那让我们看看PET带给我们的干货是什么——

主动抗疫、快速隔离,承担早期较大的经济损失的国家,后期恢复也较快。

其中,中国的疫情曲线极具代表性。中国经济在30天内探底,经济活动骤降至正常情况下的80%,然而快速果断的隔离最终发挥了作用,经济活动恢复到疫情前98%的水平。在第二季度,经济回归正增长已成定局。在有力的刺激政策下,中国在下半年将持续保持正增长的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100%与疫情脱钩(比如最近在北京爆发的一波传播)。

相对而言,都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韩虽各自有别,但总体趋势是最接近的。

但同为邻国的挪威和瑞典,前者控制更为积极,初期承受了相对更大的经济损失,但进入恢复期要早得多。同样,虽然二者的经济活跃度持平,但基于“群体遗传概念”制定控疫政策的瑞典死亡率,比挪威高一个数量级。

换言之,更激进严格的防疫措施下,不但经济复苏相对快,也可以少死人。

相对来说,欧、美、大洋洲等发达经济体,其中多数在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经济代价后已进入恢复阶段,但仍有一些留在低谷中。

PET揭示的另一个尖锐事实是——很多国家认为不伤及经济而采取了滞后、消极的防疫措施,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属于典型的“得不偿失”。

如数据显示,百万人口死亡率超过中位数(8.0)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损失也普遍超过其中位数(2.7%),也就是说,总体来说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其整体经济损失往往也越大。

因此,PET研究坦率的指出——为了保护经济而放松疫情防控,长远来看不可能是一个可持续的选项。

而与之相应的一个窘迫循环是——越是经济能力强的国家,就越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大规模检测,但对于拉美、南美、非洲的一些国家,无论在公共卫生系统、医疗储备,还是在生产能力和经济政策空间上,这些国家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经济体,这些国家大规模测试的能力严重不足,它们将在第三波疫情冲击中出现“雪上加霜”的情况。

事实上,PET所能呈现的疫情和经济的关系远非这里讲述的几点,但限于篇幅我们只能择要介绍。

03

PET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全球经济

简单来说,PET的数据对全球的“经济抗疫”都有指导意义,因为这套系统涵盖了12个指标,能够反映出全球六大洲、9个地区以及130多个国家覆盖全世界近90%人口的疫情发展阶段、经济损失情况、政策限制指数和经济收缩时长等重要指标。

世界各国和地区疫情经济阶段

这套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能够为公众和决策者提供判断和决策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工具,帮助世界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尽快地走过疫情经济。当然,这套体系本身也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以实现持续的丰富与完善。

必须提出的是,PET表现了其研究者开放的心态。陈龙教授说:“这是一个距离经济的时代,它逼迫我们以邻为壑,国家之间、区域之间都是如此。但是以邻为壑,我们以为我们安全了,但是最后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受到巨大的伤害。”

在PET的数据采用上,也采取了开放的态度。比如,在全球、欧美等国家它采用了谷歌、苹果的主要数据,在中国则兼容参考了百度、高德的数据,无论这些企业是否在现实中是竞争对手。

在全球大数据格局下,只有每个有能力产生超级数据、全面数据的平台都充分的开放合作,我们才能描绘出更精确、更准确的经济疫情坐标,进而对各国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协同合作、国际企业开展商务活动等产生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我们也要庆幸,这是在大数据时代、数字经济时代才能产生的研究工具。如果缺乏这个大背景,类似的疫情经济追踪体系是很难实现的。

面对疫情,集合全球的力量才能战而胜之,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PET的出现,体现了大数据的力量,也是人类集体智慧的数字化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