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同修有这样的感受:

念经,不是昏沉、哈欠连天,就是妄念纷飞;

持咒,手拔着珠子,心想着别处;

打坐,无论观什么,不一会儿就腿麻痛,或是瞌睡,什么都会上心头。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经历。

我们作为佛教徒,又比较喜欢用善恶业力来衡量自己的所做所为。

这应该是没错的。

问题是,我们到底对善恶的标准认知是否正确?

以上述的那些表现来看,即使佛法有再伟大高深的哲理与利益,于我们的修学方面起到了多少作用?

表象而已?甚至连表象都是负面的。

因为修习佛法没能入心,入行,可能遇到真正的烦恼时,并不能作出正知正见、充满智慧的选择和回应。然而又贴着佛教徒的标签,带给社会大众的形象就成了佛教徒不过如此等等。

有一句名言:不是佛不够完美,而是我做的不足。

究其原因,一切都是心的体现。

生存,生活,生命的过程和意义,他的阶段路程要用心去体会,要不怎么说是经历,体验和了知真理?

心在经历生存下去的过程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别是生老病死,人情世故,没有人在生存环境外可以活下去,几乎都是有求生本能的。

当你生存空间达到比较好的情况下,你一定会产生改善生活品质的愿望,这里就有了各种的欲求,包括财色名食睡种种,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在运作自己的人生,当然每个人的出发点几乎都是希望生活是美好的,只不过结果往往不一定会如愿。

当生存、生活状态有了方向,也积下了不少人生经验,在精神上的境界又会有不一样的追求,这也是人的通病,不断地产生幻想,也就形成了多维空间、生死存亡等问题。

所以,你的大脑从幼儿时代长成能够独立思考后的人生中,你的念头就没有断过,一刹那一刹那的生命历程,不管多少个念头,念念相续中,造就你不一样的人生。

于是,我们的念头是否正确就变得尤为重要。

开头我想说的是,即使我们已经接受了佛教,我们在念经打坐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能控制的妄想、动作;那么这些起心动念之间,我们是要自我检责、自我观照的,因为我们有了佛法的引导,有了对治烦恼的方法,也有了了知生死的智慧和解脱轮回的目标,也就是说,这样的妄心不但可以接受,而且还是可以被控的念头。

当你产生了要追溯生命意义的念头时,你不用担心自己的智慧不足,你一定可以从佛法的三世因果中得到启迪,从而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珍视生命,把握当下,过好每分每秒,还原你一个有价值有质量的人生。

这,也是一个人在寻找自性的表现。

但往往这样的过程很漫长,很艰难,长到多少个大劫,难到最后可能会放弃!

想到这些,我才知道手中的经文是多么难得遇见,正所谓: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当然,这也是要看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

如六祖惠能大师,虽不识字,听闻《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时,即刻悟道。

当六祖真正接受五祖衣钵,却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也是六祖惠能大师成就的道路上必经历的行,倘若只有深厚的根基领略到真理,而没有行事中的历练和深切的感受,在内心深处不一定能体会到众生的苦,而众生也不知道如何效仿学习成就者的修行过程,这便是榜样的力量。

因此,修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承次第的过程。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只须选择、学习、听话、照做即可。

如果我们不具备选择的智慧,就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也就不会有信心向善知识(榜样)学习,听话、照做就更加不可能了,当然也就没有修行的道路可走,更加不可能有所成就。

从念好坏,念善恶,念苦乐,到念无常,念生死,其实都在一念之间。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真正做到念念相续中不忘本心,观照世间一切都是苦受的根源,无常的往复,哪有什么是我们真正放不下,忘不了的呢?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假如不是虚妄,请来一个做错了想要重来的我,或是昨天的我。

即使是我都不可重来,更何况是你,是他,是它们?

明白了,就收起那颗乱跑的心吧,念经时思维经文义理,持咒时心守咒轮,打坐时心住一处。

如此反复练习。

这时你会发现,内心生起超意识力,便是自我的成长、强大,充满改变自我的力量,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心无挂碍,心安则囯土安。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当你的心不受五欲六尘纷扰杂染,能融入法界一切众生的世界中时,你一定是安祥的,快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