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後,對於呼蘭河這個小城的人情百態、社會風貌有了全面瞭解。從蕭紅散文化的語言描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對呼蘭河街頭巷陌的深情,對小花園的留戀,對祖父愛與的思念,以及對於故鄉深切的緬懷。

在蕭紅筆下,呼蘭河是有着濃得化不開褪不去的故鄉情結所在。書中的人物都曾是她生命中真實存在過的,那些愛與哀愁也都是她親身經歷過的,她用獨特的筆調細緻地勾勒出童年世界裏發生過的一幕幕。而在我眼中,呼蘭河小城則凝聚了中國農村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陋習,那裏環境閉塞,交通不便,人們平庸、愚昧、無知,可憐卻又面目可憎。

尤其是讀到只有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之死時,內心一陣悽然。剛來的時候,她是一個“笑呵呵”的小姑娘,可是不久,她就徹底變成了一個“黃瘦”病人,直至被折磨至死。

那麼,小團圓媳婦之死,到底是誰之過呢?

一、罪魁禍首:封建陋習

那是一個遵循“屏息低頭,毫不輕舉妄動。兩眼下視黃泉,看天就是傲慢。滿臉死相,說話就放肆。”的年代,一旦嫁做人婦就是姓了別人的姓,就是一輩子被賣給了人家,在婆家做牛做馬,任人踐踏都不能回家。在那裏,婆婆的地位更是被捧上了天。

小團圓媳婦沒去幾天,就被婆婆打了起來。她婆婆逢人則說:“給她一個下馬威。你聽着吧,我回去還得打她呢,這小團圓媳婦才厲害呢!沒見過,你擰她大腿,她咬你,再不然,她就說她要回家。”

也許是小團圓媳婦不按常規出牌的叛逆個性,讓婆婆措手不及,所以纔要想盡辦法打她、折磨她,爲的就是讓她害怕。

在那個年代,每家媳婦都是一天打八頓、罵三場。小團圓媳婦的婆婆也是一樣,她狠下心使勁打她,爲的是給她規矩,美其名曰是爲了“規矩出一個好人來”。

爲了規矩出一個好人來,她不惜將小團圓媳婦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昏過去後就澆點冷水,甚至用燒紅的烙鐵烙她腳心,讓她十天半月下不了地,全身淤青、流血、紅腫是常有的事。

這些看起來觸目驚心的虐待,在婆婆說來卻是稀疏平常,彷彿在說一件雲淡風輕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事。

這樣的結果也許不能全怪婆婆一人,畢竟一個目不識丁的婦人是不懂得怎樣才能更好地調教媳婦的。生活環境使然,她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漸漸也就學會了婆婆調教兒媳的那些招數。也許,許多年前,婆婆也曾這樣惡毒地對待過自己,如今種種,不過是多年媳婦熬成婆後的揚眉吐氣。

歸根結底,這是當時社會流傳下來的封建陋習,是深入人心的愚昧無知使然。

直到後來,小團圓媳婦被打得魂不附體,婆婆非但沒有停止打罵,帶她就醫,而是妖言惑衆,說其身上有鬼。於是不惜重金請人跳大神、扶乩、看香、用偏方爲其治病,各種愚昧手段嚐盡。

更可怕的是,跳神的時候,大神竟然命小團圓媳婦當衆脫光衣服,並命人將她抬入滿是滾燙熱水的大缸,直到她不哭不動纔將她從大缸裏撈出來。

這樣的場面光是想想都已觸目驚心,更何況,一天晚上小團圓媳婦要被燙三次、昏三次。

如此,不到二月,那個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就被折磨死了。

我常常在想,假如小團圓媳婦沒有出生在那個愚昧至極的年代,沒有出生在那個封建閉塞的小城,那麼她的命運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

只是,人死如燈滅,一切已惘然,人生到底是沒有假設的。小團圓媳婦的不幸在於她生活的那個年代,以及她周邊黑暗的環境、愚昧的人心。

二、催化劑:鄰居的麻木不仁

小團圓媳婦剛到胡家來的時候,街坊鄰居紛紛奔走相告,相約着去看團圓媳婦。院子裏的人看過胡家的團圓媳婦後,儘管沒有什麼不滿意的,但還是對她議論紛紛。

大家都說她“太大方了,不像個團圓媳婦了。”

有人說她:“見人一點也不知道羞。”也有人說:“那纔不怕羞呢!頭一天來到婆家,喫飯就喫三碗。”還有的說:“沒見過,大模大樣的,兩個眼睛骨碌骨碌地轉。”更有甚者說她:“這年頭是啥年頭呢,團圓媳婦也不像個團圓媳婦了。”

在他們的認知範圍內,團圓媳婦就應該低眉順眼,處處看婆婆臉色,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更不能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小團圓媳婦剛來沒幾天就被婆婆打了,而且打得特別厲害,那叫聲無論多遠都能聽見。

此時,左右鄰居又開始議論了,說:“早就該打的,哪有那樣的團圓媳婦,一點也不害羞,坐在那兒坐得筆直,走起路來,走得風快。”

也許,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在那個閉塞的地方,所有媳婦都是唯唯諾諾,唯婆婆馬首是瞻,所以突然冒出來一個大膽叛逆的團圓媳婦時,大家都一下子無法適應。

就像長期生活在病態社會里的人,對社會的病態早已麻木,此刻突然冒出一個人來指出他們病態的現狀,那麼這個人定然會被羣起而攻之的。

而小團圓媳婦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人,她雖不拘泥於禮法,敢於反抗,卻依然寡不敵衆,敵不過時代的洪荒之力。

被打了很久之後,直到冬天,小媳婦終於病了。於是婆婆開始忙着爲她跳大神、求偏方、扶乩,街坊鄰居也都看熱鬧一樣擠滿了胡家。

當小團圓媳婦被抬入裝滿滾燙熱水的大缸,狂喊狂跳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帶她出苦海,直到小團圓媳婦不哭不動後,看熱鬧的人們才一片狂賊,都紛紛跑過去拯救她,更有心慈的人,流下了眼淚。

你看,這些麻木不仁的街坊鄰居,在小團圓媳婦拼命掙扎,尋求救命稻草的時候,無動於衷,甚至在旁邊加油助威,狂喊:“用熱水澆哇!用熱水澆哇!”

這些人不能說不善良,他們只是麻木愚昧無知,也許在他們的意識裏,洗滾燙的熱水真能救小團圓媳婦的命呢!

你看,這些唯恐天下不亂的街坊鄰居,從一開始對小團圓媳婦的指指點點,到最後看熱鬧一樣圍觀她被大神折磨,他們一直都是以旁觀者的姿態來觀戲的。

他們並沒有感同身受,他們沒有想過假如此時面對的是自己的女兒,是否也會有今日這種心境呢?

他們大多目不識丁,不能以己度人,不能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他們的世界太過於沉寂,而小團圓媳婦的種種遭遇恰好填充了他們無聊生活的一片空白,帶給了他們一絲樂趣。

三、致命傷:婆婆對陋習的堅決執行

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既是當時社會陋習的受害者,同時又是陋習的堅決傳承者,只是她置身其中,並不自知。

她說:“她來到我家,我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

在她看來,團圓媳婦天生就是要受氣的,天生就是要捱打的。於是,小團圓媳婦到她家沒幾天她就大打出手,打得叫聲傳出很遠很遠。

似乎小團圓媳婦的到來,只是爲了滿足她做婆婆的尊嚴,給她一種教訓人的體驗。

故事中寫道:“做婆婆的打了一隻碗,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丟了一根針,也抓過來把團圓媳婦打一頓。她跌了一個筋斗,把單褲膝蓋的地方跌了一個洞,她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總之,她一不順心,她就覺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誰呢?誰能夠讓她打呢?於是就輪到小團圓媳婦了。”

小團圓媳婦偏偏是叛逆的,是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的,她捱打後要麼反抗,要麼就說要回家。

在當時社會,出嫁的女人就是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是要把夫家當作自己家的,而小團圓媳婦偏不,也正是這個原因才讓她多捱了婆婆很多毒打。

婆婆擰她大腿、將她吊到樑上用皮鞭抽、用烙鐵烙她腳心等惡毒手段用盡,無所不用其極。

其實她婆婆也是一個可憐之人,她一生節儉,看病就醫都捨不得用錢,就連兒子踩死了一隻雞仔,她都能不分白天黑夜一頓打罵,直到把兒子打出病來才肯罷休。

可是在小團圓媳婦生病後,她請人跳大神、扶乩、看香、買偏方,從不吝嗇,而這些錢無一不是她省喫儉用積攢下來的血汗錢,平時用一吊錢她就要默默計算着可以用這些錢買幾塊豆腐喫。

她向雲遊真人講述小團圓媳婦的病時,並沒有覺得自己做得過分,因爲在他的認知裏,團圓媳婦都是要受氣捱打的。

她也許並不是惡婆婆,只是大環境使然,讓她變得愚昧無知。她原本是想規矩出一個好人來,不曾想卻謀害了一個鮮活生命。她對自己省喫儉用,連一兩紅花都不捨得買,卻爲了小團圓媳婦錢財散盡,到最後落得個錢財兩空,自己也瘋瘋癲癲的悲慘下場。

婆婆的悲劇就在於她太把那些流傳下來的惡習當回事,把婆婆的位置看得過重,以至於偷雞不成蝕把米,花了錢不說,還丟了團圓媳婦,落得個淒涼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