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種極爲神祕的現象。古往今來無數的藝術家和科學家都在試圖尋找愛的本質和真諦,但迄今爲止,沒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

愛分爲許多種:肉體的愛,精神的愛,完美的愛,缺憾的愛,戀人的愛,親人的愛,朋友的愛......許多人因爲不瞭解愛的本質,而陷入痛苦之中無法自拔。

我們無法給“愛”一個完美的定義,但起碼應該消除對愛的誤解,努力接近愛的核心。通過解釋愛“不是”什麼,來逐步瞭解愛的本質。

有關愛的誤解之一:激情=愛情

激情之愛通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慾望和衝動,是人在內在性需求和外在性刺激的雙重作用下,產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反應。一見鍾情,墜入情網的意義在於增加人類的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繁衍和生存。是基因對於理性的征服,激情讓我們心甘情願落入婚姻“陷阱”。

八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擁有初步的自我界限,他們開始懂得自己的意志只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周圍的世界不會隨着他的願望而轉動。自我的疆界一旦建立,孤獨感和寂寞感就會油然而生。

我們無法抗拒激情的力量是因爲激情會讓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在激情中我們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爲一,寂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難以言喻的狂喜。這讓我們有了一種能夠永遠擺脫孤獨和寂寞的幻覺。

可惜幻覺永遠只是幻覺。日常的瑣事和難題,會讓男女之間產生矛盾和衝突。不久之後,雙方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攏,又恢復成兩個不同的個體。我們從狂喜的夢中清醒過來,發現那個曾經的“靈魂伴侶”,“天造地設的良人”也只不過是滿身缺點的普通人。

激情消退之後,一些人告訴自己,TA不是我的Mr. Right。於是一段感情畫下了句號,他們繼續踏上旅程,去尋找下一個讓他們再次體驗狂喜的人。這類人一輩子都在徒勞的尋找那個“最合適”的人。

另一些人卻願意信守承諾,奉獻感情和智慧來維持這段趨於平淡的關係。他們自願付出時間和努力,將自己的部分人格,經驗和智慧與對方融合在一起。這樣的愛情使雙方的自我界限都得到了擴充。在一次次的磨合中,激情之愛逐漸轉化爲更平和的,細水長流的愛情。

出自本能,無需付出過多努力就能達到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真正的愛是在激情消退後憑意志做出的選擇,它產生於我們做出的承諾,和爲了維護這段感情所做出的種種努力。

有關愛的誤解之二:依賴=愛

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將依賴當成愛。過分依賴他人是通過犧牲自由來獲取安全感,確切的說這是一種寄生心理。過度依賴別人的人只想不費力的得到照顧和愛,從不考慮自己能爲對方付出多少。他們永遠在伸手討要,卻總是體驗不到滿足感。

這種單方面的索要會給被依賴方帶來巨大的負擔。而依賴者本人建立不起明確的自我界限,學不會獨立,就只能更加病態的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人或物來填補自己強烈的空虛感。這樣畸形的關係往往會以兩敗俱傷而告終。

有關愛的誤解之三:控制=愛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表現出過強的控制慾也不是真愛。過度的控制是把自己的子女或愛人當成永遠長不大的嬰兒或者低人一等的寵物在飼養。

誠然很多人會真心的愛護自家的寵物,但這種愛護的本質是我們的控制慾和被需要感。首先,寵物無法跟我們有真正的深層次溝通,沒有人敢說自己真的瞭解家裏的貓貓狗狗在想些什麼。其次,我們熱愛寵物的前提是它們表現的乖巧,順從。如果寵物不聽話,隨地大小便,到處咬人,破壞傢俱,我們很有可能把它們轉送,甚至丟棄。最後,我們養寵物的目的大多是希望它們一直陪伴我們,將我們當做永遠的主人仰視。

我們真正愛的對象應該是人類。人類擁有獨立的思想,有成長和進步的能力。愛的本質在於我們容許TA擁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

有關愛的誤解之四:自我犧牲=愛

中國式父母總愛說願意爲了孩子犧牲一切。他們放棄自身的成長,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傾注在子女身上,甚至發展成無條件的溺愛或者心靈施虐。這些家長在物質上無條件的滿足孩子,在精神上卻對孩子施加層層的桎梏,上學時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孩子成年之後,還要繼續管着他們讀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幾歲結婚。

這些不合理的給予及破壞性的滋養,都有一個共同特徵:打着“愛”的幌子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從不把對方的成長當一回事。總是在“強調犧牲”的愛背後,是家長對自己無法成功的憤怒,是通過自我犧牲獲得道德上的優越感的快樂,是扮演“好爸爸,好媽媽”這些心目中的理想形象的需要。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愛是一種極爲複雜的行爲,不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腦。該拒絕時一味給予,該放手時牢牢控制,不是真愛,而是傷害。

在幼年期,父母應該是值得尊敬的領導者和指揮官,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依據理性的判斷,經過認真的思考和周密的計劃,甚至令人痛苦的決定來幫助孩子成長。在孩子長大後,則要承認他們作爲成年人的獨立性。學會適時地放手,不去幹預孩子的人生。

真正的愛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我們首先要學會愛自己,完善自己,纔有能力愛別人,幫助別人。

有關愛的誤解之五:愛是一種感覺

愛,不是感覺,而是實際的行動。真正的愛不是一時的衝動和本能,而是自我的主觀意願。

時刻都有愛的感覺,誠然是一件好事,但感覺不會永遠存在。決定愛是否能持久延續的是我們是否有愛的意願,是否心甘情願爲自己所愛的對象付出時間,精力和智慧。

愛的火苗隨時可能在心頭燃起,但我們能夠付出的愛卻非常有限,所以不要隨意選擇愛的對象。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的追隨自己的感覺,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自願奉獻身心的重大決定。千萬不要把真正的愛與愛的感覺混爲一談。

把“愛”掛在口頭,在頭腦中說服自己“這就是愛情”是輕而易舉的,而通過行動去表達愛卻相當困難。愛的真正價值也恰恰就體現在始終如一的實際行動上。愛是行動,不是空想。愛是客觀的存在,不是頭腦的主觀意向。

至此,我們審視了被誤解爲愛的諸多方面。雖然我依然無法告訴你什麼是“愛”,但真正意義上的愛一定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完善自我和幫助他人進步的一個過程。真正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真正的愛是承諾,是主動的選擇,是看得見的行動。

在520這個特殊的節日裏,願每個人都能學會愛人,也享受被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