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爲某個領域的專家,有目的的練習比盲目的埋頭苦幹有效的多(別再被“一萬小時定律”騙了,時間堆砌不出大師),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想要成爲專家,有目的的練習依然是不夠的。傑出的人往往會運用更加高級的練習方法-刻意練習來成就自己的卓越。

刻意練習-比有目的的練習更高效的方法

有目的的練習要求我們走出舒適區,注重練習的效果和效率。在這個單打獨鬥的過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我們就能夠將能力上升到大多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你想要追求更高的成就,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遠遠不夠了。

以音樂和體育領域爲例,單打獨鬥,閉門造車是絕對無法成就音樂大師和世界冠軍的。我們需要合適的導師或教練,需要最專業的訓練方法來幫助我們達成夢想。有目的的練習和刻意練習的差距正是體現在這兩個重要方面:成熟的訓練方法和高水平的導師。

首先,刻意練習只存在於已經得到合理發展的行業或領域。這些領域的相關技能已得到數十年甚至數個世紀的培養,早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在這些領域,你的水平如何,存在非常客觀的績效考量。好還是不好,好到什麼程度,一目瞭然。

其次,這些領域中最傑出的從業者已達到一定程度的表現水平。導師或者教練完全有能力爲自己的學員制訂合理的訓練計劃。只要簡單地遵照導師或教練的指示去做,學員就一定能獲得提高。同時,教練還能給予學員及時而有效的反饋,幫助學員建立起正確的心理表徵。當這些心理表徵豐富到一定程度之後,學生就具備了自我檢測,發現自己的錯誤,並作出相應調整的寶貴能力。

如何在其他領域運用刻意練習的黃金準則?

日常生活中,很多領域是沒有客觀評估系統和統一的訓練方法的。比如在醫學和商業領域,我們說不出鍾南山和李蘭娟到底誰更厲害,也很難判斷馬雲和馬化騰誰更優秀。那是不是說這些領域就無法進行刻意練習了呢?並非如此!

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掌握了刻意練習的黃金準則,都可以通過這種訓練法得到提高。

黃金準則之一:技能比知識重要

怎樣才能成爲一名優秀的醫生?如何才能提高口才,獲取更多的客戶?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去醫學院學習或者報個演講與口才培訓班。這種想法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因爲十幾年的學習經歷告訴我們,想要學習一項新的知識或技能,首先要掌握理論知識和正確信息。

人們一般認爲,掌握了知識等於掌握了技能。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致力於傳授知識的傳統方法之所以盛行,不是因爲它很有效,而是因爲它很方便。畢竟向一大羣人介紹知識,比創造條件讓人們親自練習要容易得多。

現代教育學家逐漸發現,效率最低的教育活動是那些“說教式的”干預,比如演講,授課。最有效的教育活動時是一些具有互動因子的干預,比如角色扮演,實際案例分析和實習培訓等等。

刻意練習遵循的準則就是學以致用,通過嘗試,犯錯,糾正錯誤這一循環來提高練習的績效和表現。刻意練習的正確提問方式是“我們怎樣改進相關的技能”,而不是“我們怎樣傳授相關的知識”。在實踐中,學會辨別意料之外的情況,迅速考慮各種可能並做出正確反應,這才刻意訓練所要培養的真正的能力。

黃金準則之二:致力於改進技能的訓練方法

訓練應當着重於實幹。制訂致力於改進技能的培訓計劃,以此補充或完全替代那些致力於傳授知識的傳統方式變得越來越常見。

2014年一項針對放射科醫生的研究表明,放射科醫生篩選出癌細胞的準確率難以提升的主要問題是他們難以獲得對診斷結果的反饋。2015年,澳大利亞建立了一個X光片庫,放射科醫生能夠任意觀察X光片,判斷其中是否存在病變細胞,並實時確認自己的判斷是否準確。一段時間之後,所有參與這項訓練的醫生,他們的診斷能力都獲得了大幅度的提高。

外科醫生通常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做大量的手術,才能達到專家的水平。如果能夠建立一個模擬實驗系統,讓外科醫生常常通過模擬手術來磨鍊自己的技藝,那麼外科醫生達到專家水平的時間也許會縮短一半。

這種可以獲得即時反饋的強化練習就是非常典型的刻意訓練的方法。

普通人如何實現刻意練習?

成爲音樂家,世界冠軍或者專家級的醫生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還是過於遙遠。普通人希望獲得的能力也許只是更高的寫作水平,聽力水平和談話技能。即便是這些看似尋常的技能,我們也可以通過刻意訓練來獲得提高。

刻意訓練的第一步:尋找合適的專家和導師刻意訓練的第一步是尋找一位適合你的老師。好的導師能夠爲你量身定做課程計劃並及時提供反饋。在你遇到瓶頸時能利用他豐富的經驗幫助你戰勝困難。更重要的是,好的導師能夠幫助你創建正確的心理表徵,而正確的表徵是幫助你判斷自己的練習是否正確,是否有效的關鍵。

如何判斷一位老師是否專業,是否合適?首先,多關注客觀的指標,比如他的學歷背景,從業經歷,獲獎狀況等等。如果不存在這樣的指標,那麼不妨聽聽同行對他的評價,他的學生對他的評價。網絡上的評論也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請注意,我們要關注的是有關課程本身的信息,而不是人們對他的課程多麼有趣的讚美。最後,還需要注意導師的任教範圍,有的導師可能非常適合教孩子和青少年,但對怎樣幫助成人學生,經驗相對不足。

刻意訓練的第二步:縮短課程時間,專注於完善心理表徵刻意練習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出“完美”的感覺。我們需要在每一次的練習中,儘可能的讓自己的動作接近理想狀態。不斷的改進自己的動作,直到每一個細節都能做到卓越,甚至成爲你根深蒂固的習慣爲止。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我們投入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因此練習,尤其是剛開始練習時,課程的時長不宜拉得太長。短時間內百分之百的投入要好於長時間內70%的投入。

一旦你發現自己再也無法有效地專注於練習了,立刻停下來。另外,一定要確保足夠的睡眠,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練習。

刻意訓練的第三步:讓練習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提出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學以致用並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刻意練習要求人們將練習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邊幹邊學”的好處是,它使人們熟悉練習的習慣,並學會思考如何練習。只有理解了日常練習的重要性,並意識到可以用練習來實現多大的進步,人們纔會想盡各種辦法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磨礪自己的技能。

以提高聽力水平爲例,大家都知道多聽英文原聲帶有助於提高聽力水平。但是漫無目的的看美劇並不是一個高效的辦法。利用3F原則,我們可以創造適合自己的練習模式。比如,反覆聽同一集劇集,專注於每一個單詞,每一個句子,這是第一個F:專注(focus)。接着試圖逐句還原,測試自己是否真的聽清了每一個句子,這是第二個F:反饋(feedback)。最後對於總是無法聽清的單詞或句法,仔細分析聽不明白的原因,找出問題,並解決它,這就是第三個F正(fix it)。

如果你無法尋找到合適的導師,就更應該發揮創造力,巧妙利用3F原則,爲自己量身制定訓練計劃。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刻意練習的第四步:學會削弱停止的動機,增強繼續前行的動機練習從來都是枯燥的。想要保持學習的動力,決不能指望虛無縹緲的“意志力”。幾乎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這世間存在一種可以在任何情形中運用的一般的“意志力”。保持動機的方法有兩個:要麼強化繼續前行的理由,要麼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

預防自己停下腳步的最好辦法是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練習。一旦養成了習慣,你就爲自己製造了一種責任感。之後練習活動會越來越自然的融入你的日常生活,繼續下去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督促自己繼續前進的方法有兩個。你可以參加一些團體活動,確保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也制定了和你相類似的進步目標。這樣你的身邊都是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枯燥的練習也就自然變得有趣,有意義了。或者你可以學着巧用獎勵系統。將漫長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標,每次只關注一個小目標,一旦達成了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這樣每達到一個新等級,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催促你向下一個小目標進發。

當練習到一定程度,你已經達到了某個相對較高的水平時,這種技能本身就可以成爲你動機的一部分。因爲你的身份感變了,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驕傲。接下去的練習就變成了一種投資,而不是一種代價。

寫在最後

成功的本質在於對自己的人生擁有選擇權,我們可以去做任何想要做的事情。而刻意練習的本質就是去創造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甚至是那些你一直以爲自己“夠不着”可能性。掌握了刻意練習,你就爲自己的航船裝上了一個堅實的船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