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份超實用的成長大禮包

今天回家的路上,看到鄭州最熱鬧的東區CBD內環也排了一排小攤,好幾個寫作羣裏,也都在討論着是賣臭豆腐還是耳環髮卡。誰能想到,這個曾經只存在於城市陰影中的行業——擺地攤,居然成爲了2020年最熱門的副業,沒有之一。

老粉都知道,對於做副業,舟舟有個旗幟鮮明的觀點,也在以前的文章裏說過N多次:不建議大家去做純粹用勞動力和時間換錢的工作。

而擺攤恰恰就是這樣一種工作,利潤微薄,幾乎沒有行業壁壘。再加上現在政策的春風,大量受疫情影響的賦閒人士和下班後沒啥事兒的上班族都加入了擺攤的大軍。

細想想看,原本的消費者一轉眼都變成了零售商,供過於求,結果會怎樣?

小心到了最後,錢沒賺到,倒是給商家去了剩餘庫存。

說到這裏有人可能會問,那按舟舟你的意思,擺地攤這波熱度我們蹭不得嗎?

當然不是,我只是想提醒大家,要掌握擺地攤的正確姿勢。不要腦子一熱去跟風,尤其我們還是擁有流量思維的自媒體人,比起其他人羣,在擺攤這件事上,我們其實有更多的優勢。

擺攤不一定能讓你賺到錢,擺攤x自媒體卻一定可以。

爲什麼這麼說?

剛纔我們總結了擺攤的行業特點:利潤微薄,沒有行業護城河。

那麼,你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做好兩點:

一、增加銷量。

二、讓自己變得與衆不同。

而自媒體,就是你最好的助力。

我剛纔在小紅書上就看到一個案例:

這個博主是擺攤售賣自制的手編飾品和手腕包,她把自己的擺攤經驗和商品po在網上,目前已有1萬多點贊,1千多評論。

按小紅書一般的閱贊比來說,這篇筆記的曝光數不會低於20w。大家可以想想,如果只做線下襬攤,獲得這麼大的曝光量,需要多久?

有人喜歡她的商品,有人好奇她的經歷,有人喜歡她這個人本身,不管哪一點,都會幫助她吸引到很多潛在的客戶。

翻了翻評論區,裏面果然有大量詢價求購的留言。只要引流到微信,慢慢轉化即可。她線下賣的咋樣咱不知道,線上肯定是賺了不少。

啥?她的貨品都是手工的,需要技術和時間,你做不了?

朋友,萬能的1688瞭解一下?一件代發哦!就算沒有小姐姐的心靈手巧,她的模式你也完全可以複製。

無獨有偶,抖音上也有這麼做的,像下圖這位小姐姐,每天一個擺攤vlog,真人出鏡,一個漂亮、愛美又獨立的小姐姐人設就這麼穩穩地立住了。

注意,自我介紹的部分的微信號,目的是啥不用多說大家都懂。

製作這樣2-3分鐘的短視頻並不難,目前各平臺的原創視頻萬次播放都在20元以上,全網分發一遍,先賺一波流量收益。視頻質量不錯的話,還有各種獎勵,一個月賺個幾千塊錢是沒啥難度的。

而且萬一有哪個視頻火了,帶來的銷量和粉絲數更是非常驚人。

用這樣的思路去擺地攤,攤位賺不賺錢已經不重要了,就算有一天,地攤不讓擺了,她們也已經積讚了足夠的線上流量和一個垂直品類的自媒體賬號。

以後不管是繼續賣貨,還是去做淘寶客、微商、博主或其他生意,都有了流量基礎。只要產品的目標人羣,跟這部分粉絲的畫像重合就行了。

另外,還有一個另闢蹊徑的小思路:不要做淘金者,而去做賣水者。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股地攤熱潮,只是緩解疫情對經濟衝擊的權宜之計,是不可能一直刮下去的。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幾個財富神話,但根據二八定律,絕大多數像你我一樣一時興起、並不專業的擺攤者,是一定會被淘汰的。這些人最終還是會迴歸到消費者的身份上去。

所以,你可以趁着這股地攤熱,去建幾個本地擺地攤互助羣,比如鄭州金水區區地攤羣、本地擺攤物品二手置換羣之類。

已經有人開始做了

地攤有熱度的時候,你可以賣擺攤周邊的設備,比如桌子、檯燈、白布等;熱度褪去的時候,做二手市場;沒有熱度的時候,變成本地羣,做淘寶客、賣生鮮,賣景點門票……

之後搞個同城微信號項目,或者做個本地公號,沒精力打理也可以把號賣掉。

如果你本身就是做本地生意,有一手貨源,那請你今晚立刻、馬上帶上你的二維碼,開始地推拉羣。之後社羣營銷該怎麼做,你們比我懂。

寫在最後

門檻越低,挑戰越大,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想要把地攤真的搞成一個屬於你的小事業,別無他法:勤勤懇懇動腦,辛辛苦苦動手。

祝願你我都能成爲大浪淘沙後,那幸運的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