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莲子妈

01

关于专注力的这个现象,发现好久了,但一直没有分享,今天就慢慢地说一说。

我家有一小女,初长成。

南昌疫情稳定以后,带着哥哥去上钢琴课,妹妹就开始吵着,自己也要上课。每去一次,吵一次。

问了问老师,老师说妹妹年龄太小,建议五岁以后开始。所以,妹妹学钢琴的事,就这样拖着。

后来哥哥要交学费,他主动要拿出压岁钱,妹妹一听,觉得自己也有希望了,也吵着要拿自己的钱给自己交学费。

我被妹妹的“固执”缠得没办法,只能和老师商量,给妹妹试课吧,让妹妹能知难而退。

试课以后,老师反馈的信息是:妹妹接受能力还可以,说啥都感觉能听懂。

结果就是:4岁7个月的妹妹,用自己的坚持取胜,终于开启了自己的学琴之路,她正式成为钢琴老师招的最小学生。

学琴一个来月,陪她练琴时,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刚学的新课,在初次练习中,小动作特别多,坐在琴凳上,身体左摇右晃,空着的手还板脚。

妹妹第一天的练习和第二天的练习,完全是两种状态。作为妈妈,当然更喜欢第二天的状态,看起来行为规矩,态度端正。

事实上,孩子小动作多,并不代表孩子学习不专注。

但不出意外,父母强行纠正孩子行为,并对孩子行为指手画脚,会破坏专注。

02

什么是专注?什么是专注力?

汉语词典其实有解释:

专注:指专心注意,集中全部精力去完成一件事,精神贯注。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从释义上看,不管是专注还是专注力,重点是强调人做事的状态,和肢体活动关系不紧密,和大脑活动关系紧密。

由此看出,专注和专注力是看不见而又实际存在的存在,所以要看孩子专注还是不专注,不能紧盯着孩子的小动作,而要发现孩子对所学东西,有没有进一步理解。

不管是我家妹妹还是我家哥哥,接受新知识点,尤其是那种必须要端坐下来去练习的训练,第一次一定是坐不住的状态。

他们都会动来动去,要规矩没规矩,要坐姿没坐姿。

但只要新知识点被吸收,变成“旧”的知识点,他们状态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状态好,完成度也非常高。

插一段哥哥的旧事。

去年九月份,哥哥刚大班,学校统一报了书法课。书法老师第一次布置作业的那天,刚好孩子爷爷在我们家。

孩子爷爷曾经是乡小学老师,看见孙子写字,就忍不住要指点纠正一下。刚开始是指点孩子写字力道,然后纠正孩子手势,最后延伸到坐姿。

哥哥的整体状态是,越被爷爷指点,做事越烦躁。

关于专注力,我比较赞成目前网上的一流行观点:孩子的专注,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

在孩子学习状态下,不打扰才是正确引导。

03

提高专注力的建议

儿童发展心理学里,很明确地指出: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和完善的。

婴儿阶段(0—10个月):大脑意识没有主动注意,会因熟悉和爱听的声音或是颜色鲜艳的物体,产生“被动注意”;

1岁左右的孩子:会形成自我专注,但都不超过5分钟,一般保持在2-3分钟,孩子很容易被干扰和被刺激;

2-3岁的孩子:专注力会长一点,假如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物,伴有亲子互动,专注时间可以提高到10分钟。

4-5岁的孩子:随着大脑的发育和完善,以及各种习惯的训练养成,因孩子个体差异和父母保护差异,专注力持续的区间在5—20分钟。

不要怪孩子专注不好,我们成年人的持续专注力也在40分钟左右,多理解。

在专注力的保护上,个人看法是,与其气急败坏地训练孩子,不如提高知识点的有趣性。

下图是我自己总结出的提高孩子专注度三步骤

把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用游戏的方式去吸引孩子,然后完成过程可以动手操作,当然,顺利完成游戏除了动手还得动脑。

比如我们家认识数字。

游戏设置是跳格子。

在家里选合适的区域,区域里有足够多的地板砖,然后地板砖的右上方放上对应的数字。

游戏规则的设计是孩子跳入对应数字的地板砖里,要按我的指令做出对应的动作(比如拍掌、跳、学猫叫等)。

当孩子对知识点看得见,又可以摸得着,就会去思考。一旦孩子进入思考模式,注意力(专注力)就产生了。

换句话说:专注力的培养,其实就是着眼于孩子的眼—手—大脑配合训练。

04

破坏孩子专注的这件事,就不要再做了!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科学教授 Chen Yu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

一起来看看实验。

实验运用眼动追踪技术,研究员给婴儿和父母戴上穿戴式的眼球追踪器,通过宝宝和父母眼球运动的数据来分析专注力。

图片来源:Yu, C., &Smith, L. B. (2016). The social origins of sustained attention in one-year-oldhuman infants.

这个实验邀请了 40 组 12~16 个月的宝宝和家长,探究了家长与一岁左右宝宝的互动模式对宝宝专注力的影响。

有几组实验,宝宝本来自己玩得很好,家长想孩子玩得更尽兴,便拼命地向孩子表现,要么拿着玩具在宝宝面前不停晃,要么就是指导孩子怎么更好的玩玩具。

研究者从摄像头中看到,这些孩子的眼神不是飘向了天花板就是看看父母的肩膀,并没有像父母意料的那样,把思维聚焦在自己表现的动作上。

孩子一旦被父母打扰后,他也再没心思专注地玩玩具了。

在此奉劝一下热心的父母们,在专注力这件事上,真的不要好心办坏事,最后帮了倒忙。

还有,专注力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

同一种培养方法,有的孩子有用,有的孩子没有用,毕竟每个孩子都有性格差异。

偶尔孩子坐不住,也不要心急和焦虑,要理性分析,是自己帮了倒忙还是孩子本身不理解这个知识点。

作者简介:莲子妈,美国正面管教讲师,金融理财师,资深亲子阅读推广人,深谙亲子阅读之道,推荐的童书深受孩子们喜爱,善于从小事中捕捉教育的契机,给莲子、小鹿融入生活的无痕教育。

插画配图:摄图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