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无历史记载的角度看,有学者曾将把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史前”、“原史”、“历史”这三个阶段。通常来说,已经进入“信史”年代的考古学遗址,基本是逃不脱历史学的框架,“惊喜”不多;年代太过久远的遗址,没有相关的历史记载可循,少了不少探讨的“乐趣”;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原史”阶段,史料虽然相对丰富,但又有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因素在里面,可探讨的空间大,故而常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王湾三期)到二里岗文化这个阶段正好处于“原史”和“历史”的交替时期,加上万众瞩目的夏朝也极可能落在这个时期,所以这是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阶段。

注:原史是指史前时代与信史时代中间的一段时期,指在一种文明还没有发展出自己的书写系统。

(本文涉及商中期之前的纪年,均采用考古学文化的纪年方式

本文就把目光聚焦在中原龙山文化末期,公元前2070前后的中原龙山文化实际上已经是龙山文化晚期了,学术界一般都以王湾三期文化指称,主要分布在中原腹地、嵩山南北。王湾三期内部的文化并不是均一的,根据各区域的差异,以嵩山为界,又将其划分为嵩山以北的王湾类型和嵩山以南的煤山类型(也叫王城岗类型,如下图)。不同的类型表明这里分布着两个文化属性不同的族群,从考古结果来看,最终是煤山类型占据了上风,经过短暂的新砦期,并最后演变为了二里头文化。这么说来王湾三期与史传的夏朝关系密切,华夏第一王朝夏朝的统治阶级,很可能就是从煤山类型中来的。那么:已经处在历史记载边缘的王湾、煤山类型分别代表的是历史中的哪群人?此外,一山不容二虎,煤山类型区域中出现的两个几乎同时期的大邑,王城岗和瓦店遗址,它们的历史学定位又可能的怎样的?本文以历史和考古相结合的角度尝试阐释,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中原龙山诸类型文化中,隔嵩山南北对峙的王湾和煤山类型较引人瞩目,尤其是煤山类型,其域内大城林立)

王湾、煤山类型的历史学定位

从考古学的动向,对照历史上的记载,煤山类型很可能就是夏部族前身留下来的考古学文化,煤山类型兼并的王湾类型,形成了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我们看具体分析:

考古学动向

从考古学上看,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以嵩山为界限“对峙”分布,其中煤山类型比较强势,在其文化分布区域内大、中、小遗址都有发现,等级分化比较明显,像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岗等面积大于40万平方米的城址,应该是这一地区的中心聚落。尤其是王城岗遗址,虽然面积不是特别大,但有城墙,防卫等级明显更高一些。王湾类型主要分布在伊洛地区,已发现的遗址有洛阳王湾、西吕庙、矬李等,面积相对来说都不大,没有明显的聚落中心,这也说明了分隔嵩山南北的两个文化类型,其文化发展高度并不是对等的,显然是煤山类型占据优势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煤山类型的典型炊器是,这与王湾类型常使用的深腹罐形成明显的反差。鼎在二里头至商周时期成为重要的礼器,其直接源头就是来源于煤山类型。终二里头文化一世,鼎和深腹罐一直是炊器的主体,这说明到了中原龙山文化晚期,是居嵩山南麓的煤山类型,整合了嵩山北的王湾类型,形成了过渡态的新砦期文化,并最终转入伊洛盆地形成二里头文化。

各文化类型常用的器物是区分不同族群的重要标志物

这样看来,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考古学动向就很清晰了,如果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中晚期文化的话,那么王湾三期(王湾类型+煤山类型)很可能就是夏早期,处于强势地位的煤山人,就应该是大禹的族群,新砦期是夏后启,二里头文化正好对应上夏朝中晚期。这么推断有根据吗?有,我们看历史学的记载。

历史学留下的痕迹

从夏朝建立前后的历史记载看,夏族的发祥地应该是在嵩山周边还是比较清晰的:大禹的父亲鯀,被帝尧封在嵩山附近,故号称崇伯鯀。鯀封地在嵩山的哪个方位,历史没有记载,但其子大禹的封地史书给出了具体的记载,禹受封夏伯,其封地在外方山(即嵩山)之南的阳翟,即嵩山南部。鯀、禹是一个族群的领袖,留下来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应该是一致的,故由此判断夏部族是以嵩山南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这就与考古中分布在嵩山南部的煤山类型的地域完全对应上了。

所以鯀、禹部族大概率对应的就是考古学中的煤山人。

《国语·周语》:“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史记-夏本纪》正义:夏者,帝禹封国号也。帝王纪云: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空间吻合,时间也正好对应,根据考古学对煤山类型遗址(王城岗、瓦店等遗址)的碳14测年,最早的碳十四样本的年代为公元前2354年,最晚的瓦店三期的碳十四年代为公元前1755年,其绝对年代应在公元前24世纪至公元前18世纪之间,这正好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夏朝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大部分重合。

时空吻合,增加了上述猜测的合理性。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个图景:公元前21世纪左右,鯀、禹相继被封在了嵩山南部,大禹所在的煤山人凭借强势的文化优势崛起,沿着嵩山东麓北上,压缩河洛土著王湾人的生存空间,在新砦期做短暂停留后,同化王湾类型,建立了夏朝,并转入伊洛盆地,开启了依靠山河之险建都的大都无城模式。

王城岗、瓦店遗址的历史学定位

如果煤山类型就是夏部族留下的文化,那又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同属一个文化圈、相距不到40公里存在着王城岗和瓦店两个大型都邑遗址,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的历史学定位又该是如何?哪个才是煤山类型的中心遗址?

煤山类型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两个遗址分别是禹州瓦店遗址和登封王城岗遗址,这两个遗址的规模,明显是聚落中心的级别的,一个文化圈出现两个中心遗址,乍一看没办法解释,但梳理一下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还是很容易定位的。

(在新砦期到来之前,王城岗和瓦店遗址是中原龙山诸城中规模最引人瞩目的城址了)

先说瓦店遗址,瓦店的位置正好就位于史书中记载的大禹夏伯的封国阳翟,所以瓦店遗址很可能是大禹在帝尧时代受封夏伯时期所居住的城邑;

而王城岗遗址,就比较复杂了,从考古上看,王城岗遗址有大城和小城,而且年代也与瓦店遗址基本相当,通过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发掘简报可知,王城岗的小城和大城不是同一时间建造的,两座小城东西并列,西城保存较好,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大城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基本确认是在小城废毁后建的大城,且大城城墙外有壕沟,城圈基本上圈围起了龙山时代的整个遗址。

两个关键信息点:

一、大、小城建造时间不同

王城岗小城断代时间约:公元前2165~2077年,王城岗大城约公元前2102~1860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开始用前2070年,那么王城岗小城则很可能是夏族的大本营,也就是大禹之父鯀的封地;后来又增建的大城是大禹接替帝舜受禅称王时所居的禹都阳城。

二、大城防御色彩浓厚

大城墙外有壕沟,有明显的防御色彩,似乎也验证了史书记载的大禹即帝位后时那段不平静时代。据史书记载: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王城岗大城小城分属不同时期,小城废弃后大城建立,且有明显的防御色彩)

这里透露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舜帝死后大禹即位并不是在尧舜时期的权利中心晋南,而是跑到了黄河南的阳城,史书给出的理由是“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这说明权利交接出现了异常,舜的儿子商均也有很强的实力,大禹避其锋芒才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阳城即位,说不定大禹和商君之间还有着军事冲突,所以王城岗遗址才与周围的同时期遗址有着明显的不同,四周有城墙和壕沟防卫,防卫等级很高,这就很完美地解释了王城岗遗址后来修建的大城墙高壁垒的原因,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自然形成的,而是政治行为、军事设防的结果。

结语:

文章很长,总结一下就是王湾三期诸类型和诸遗址的历史学定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考古学上诸多细节又和历史记载呼应的很好,这时候就不能忽视历史学的作用,对号入座并不是为了盖棺定论,而是为了在阐释层面多一种探讨的可能。

考古学中最重要的标志物——日常使用的陶器成为了辨识族群的重要媒介,王湾三期的两文化类型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前者以深腹罐为炊器,后者以鼎为炊器。鼎在二里头至商周时期成为重要的礼器,其直接源头就是来源于煤山类型。且终二里头文化一世,鼎和深腹罐一直是炊器的主体,这说明是居嵩山南麓的煤山类型,整合了嵩山北的王湾类型,形成了过渡态的新砦期文化,并最终转入伊洛盆地形成二里头文化。结合历史学记载,本文认为考古中的煤山类型就应该是夏部族留下来的考古学文化,而王湾类型是伊洛盆地土著留下来的考古学文化,至于有的学者认为王湾类型对应的是防风氏、费氏或洛氏,因为史书记载的不详细,没有地理标志,可备一考。

至于同属煤山类型大邑的王城岗和瓦店遗址,其历史学阐释是:王城岗遗址靠近嵩山南麓,应是大禹之父鯀的封地,也是夏部族的根据地。因为生产力受限和需求不一样,鯀当时建的是王城岗的小城,大小只有1万平方米;到了大禹时期,大禹受封夏伯,被封在王城岗南部40公里外的禹州瓦店,也就是史书中的阳翟,这里是大禹身为帝尧臣子守卫边疆抗击三苗(石家河文化)的前线。待大禹接替帝舜的帝位之后,由于局势紧张,转入了自己的大本营阳城(王城岗)固守,所以这就出现了考古学中的城坚壕深的王城岗大城遗址,面积达30万平方米,并伴有城墙和壕沟。简而言之,史书中的阳翟,有可能是瓦店遗址,这里是大禹的夏伯时期的封地;而王城岗遗址则可能是阳城,其中小城是崇伯鯀的封地,而大城是大禹“辟舜之子商均”时期固守的阳城。

参考文献:

煤山类型整合王湾类型,形成二里头文化,是主流观点,见许宏,《何以中国》;王湾三期相关概念参考:《王湾三期文化研究》韩建业,杨新改,考古学报,1997-01-15王城岗大小城相关数据引用自:王肇清,《略论登封王城岗遗址大城与小城的关系及其性质》,中原文物,2005年第二期C14测年数据引用自:《中原文物》2005年 第2期 | 方燕明 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碳十四测年的若干问题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