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清朝的后妃們都盼望着能生下一個阿哥,老有所依不說,自己的地位也會水漲船高。但若不論才學,後宮中最尊貴的阿哥當屬皇后生的嫡長子,他也是最有希望繼位大統的人選之一。但在清朝卻有一位嫡子不受父親的寵愛,後宮衆人對他也不過爾爾。

這個特殊的嫡子就是乾隆與繼後那拉氏所生的十二阿哥永璂,雖然是個嫡子,但在乾隆的一衆兒子中並沒有多大的存在感。繼位立儲也與他無關,前邊有五阿哥永琪,後邊有十五阿哥永琰。乾隆原本就不重視這個繼皇后生的嫡子,後來對他更是不聞不問,一代天驕的嫡子怎麼會落得這個下場,與他的母親有很大關係。

01一、阿哥們接連薨逝,十二阿哥展露頭角

乾隆在永璂之前一直希望自己的皇位能由一個嫡出的皇子繼承,這樣才能名正言順。而且乾隆與富察皇后琴瑟和鳴,是一對兒佳偶天成,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就更希望富察皇后生的孩子能夠成爲自己的接班人。

雍正八年間,還是福晉的富察氏就爲乾隆生下了一個兒子,乾隆取名永璉,對他悉心教導。永璉天資聰穎,很有帝王之氣。乾隆繼位時永璉不過五歲,乾隆非常喜歡這個兒子,雖然兒子年齡小,但乾隆已經祕密立下了儲君之位。

天有不測風雲,立儲不過三年,永璉就夭折了,乾隆失去了自己的第一個嫡子。這期間乾隆雖然也有別的妃子生下的兒子,但卻一直沒有再立儲。知直到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又爲乾隆生下了第二個嫡子。乾隆喜出望外,雖然永琮纔剛落地,但乾隆已經在前朝後宮中流露出培養永琮爲繼承人的想法。大臣們察言觀色,認爲永琮繼位的可能性最大,對這個襁褓中的嬰兒也是寄予厚望。

但天不遂人願,一場痘疫帶走了七阿哥永琮。而這一次,乾隆不僅失去了自己的第二個嫡子,連自己心愛的富察皇后也一併失去了。乾隆開始動搖立嫡子爲儲君的想法,開始着眼於其他皇子。文武雙全的五阿哥適時的走入了乾隆的視線,五阿哥永琪德才兼備,讓乾隆很滿意,也就格外器重他,立他爲儲君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意外卻又一次發生了,在乾隆三十年間五阿哥因爲因爲跗骨蛆飽受折磨,痛不欲生,太醫們也束手無策。乾隆悲痛萬分,自己看好的繼承人一個接一個的離開了自己,一定是上天的懲罰。爲了留住永琪,乾隆加封永琪爲寶親王,希望能爲永琪帶來喜氣。但還是沒能留住,乾隆三十一年,被病痛折磨的永琪與世長辭。

永琪纏綿病榻之時,乾隆的兒子已經沒有幾個了。乾隆只能將目光移向了繼後所生的十二阿哥永璂身上。

02二、爲母所累,十二阿哥被嫌棄的開始

十二阿哥也算是嫡子,雖然學識不夠,卻寬仁和善。朝臣們審時度勢,爲了討好將來的皇帝,有些朝臣上奏請求立十二阿哥爲太子,以此穩定朝局。

乾隆沒有很快下決定,或者說他不敢流露自己的想法,害怕十二阿哥福薄,但在朝上已經顯露端倪。但情況卻在1765年又一次發生了變化,乾隆三十年間,繼後那拉氏隨着乾隆南巡,在路上起了爭執,那拉氏剪斷了滿人最珍視的頭髮,被乾隆提前送回了皇宮,收回了皇后的風印金寶,那拉氏從此形同廢后。《清高宗實錄》中記載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亦類瘋迷。史官用瘋迷形容那拉氏,足可以看出乾隆對她的厭惡。

嫡母被罰,十二阿哥的日子也就不好過了,乾隆雖然沒有直接遷怒於十二阿哥,但多少還是受了牽連,儲君之位已經是水中的月亮,遙不可及了。那拉氏憂懼交加,次年夏天薨逝了。雖然乾隆沒有廢了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但那拉氏下葬卻是以皇貴妃的儀制,而且據說真正下葬時並不比嬪位儀制高出多少。

乾隆如此對待那拉氏的葬禮,擺明了是輕視這個皇后。且那拉氏的金印被收回後,後宮中的事務就由魏佳氏代爲處理,十二阿哥在宮中的日子舉步維艱,怠慢與嘲笑都必不可免。從前那個活潑聰明的十二阿哥漸漸變得沉默。

乾隆對這個兒子也不再重視,他開始培養魏佳氏的十五阿哥,此後的幾年中他只爲永璂安排了一樁婚事,再沒有其它。永璂備受冷落,自請編撰《御製滿蒙文鑑總綱》,從宮中衆人的視線中淡去,此後的十來年中,他獨來獨往沉默寡言,把自己活的像一個透明人。

十五阿哥永琰卻青雲直上,獲得了乾隆的青睞。乾隆四十一年,永璂與永琰同時生病,但乾隆對待兩個兒子的態度卻是天差地別。十五阿哥得到了乾隆幾乎全部的關愛,乾隆多次前往探視,送珍貴的藥材和補品。乾隆卻一次都沒有去看望過十二阿哥,永璂在病中不僅受着父親的冷落,還要接受下人們的輕視,沒過多久就英年早逝,享年不過二十五歲。

兒子病逝,也沒有喚起乾隆的父愛,十二阿哥的喪事辦的非常簡單,母親那拉氏沒能以皇后之禮下葬,永璂去世後也沒有進行加封,只是以普通皇室成員的規模下葬。直到嘉慶四年,該被追封爲多羅貝勒。

【結語】出身顯貴,本該是天之驕子,卻因爲母親的過錯失去了父親的寵愛。十三歲就要飽嘗世間冷暖,母親去世後的那十年,對於別人而言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永璂來說應該是度日如年。重病在牀,父親對自己不聞不問,卻對自己的弟弟呵護有加,病牀上的十二阿哥不知道心中是什麼滋味。終於在世人的輕視與病痛的折磨中過完了這短暫又淒涼的一生,實在令人嘆息。

《清史稿列傳》

《清高宗實錄》

《乾隆大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