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步入社會常有的心理困境,現在畢業生增多,就業壓力大,很多即將畢業的同學都想過“以後找個什麼樣的工作?”這是很多畢業生的心理困境,面對這個問題,大多數學生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們知道找工作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事情,甚至有人從大一就開始打聽消息,問以前的學長學姐就業動向,去了哪些企業?考研比例有多少?待遇怎麼樣?那麼,畢業生步入社會常有的心理困境有哪些?

自卑心理:

大部分學生都來自於非重點高校,在求職的時候,難免受到有些用人單位的歧視。例如有企業要求“只收985、211學生”,在看到你的學校名稱時就直接拒絕,連簡歷都不收,讓人尷尬不已。

很多學生彼此傾訴求職中的遭遇,說自己備受打擊,這是赤裸裸的歧視。也有學生因此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到後來都不敢在面試的時候提自己的學校,害怕別人因爲學校不好而淘汰自己。也有人因爲專業不夠好,常常後悔當初沒有轉專業,看到用人單位限制了優先專業時,就直接退縮,連上前諮詢的勇氣都沒有。

就業目標模糊:

目前,由於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在專業理論、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市場需求脫節,畢業生專業不對口,職業知識和技能相對匱乏,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就業力”,導致“畢業生不知何處找工作”,表現爲或急功近利、缺乏遠大理想,或見異思遷、朝秦暮楚,或職業目標長時間沒有確定。

從衆心理:

有些學生在面臨求職的困境時,通常會參考自己的室友或者同學的選擇。室友選擇什麼樣的簡歷模板,他們就拿來直接改改。同學去投遞什麼樣的單位,自己跟着投簡歷,也不考慮自己跟同學之間的差異。甚至有大學生求職時,要求和同學進同一個單位,甚至同一個部門,他們害怕面對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羣。

自我認知偏差:

由於年齡結構、文化素質、羣體意識的特殊性,大學生形成了其獨特的心理結構和人格。有些學生往往自我估價過高,總希望儘快找到實現自我的場所,儘早在社會舞臺上扮演主要角色,而現實往往令他們大失所望。於是,缺乏自信,怨天尤人,不善於競爭等現象,就會在部分學生身上出現。

圖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