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個挺能裝的國家,就跟有的人雖然長了個大個子卻沒啥力氣,凡事又總愛出個頭,還總愛擺出”義正詞嚴“的姿態,可真動起手來,又總是最受傷的那一個。

印軍雜技

就說今年的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對峙事件,雖然最先仗着人多,打傷了我方的一個聯絡官,還砸壞了我軍一輛吉普車,但沒過多久,就被我邊防軍人生擒了72人,捆得跟個豬似的。

被逮住的印度軍人

說起邊境對峙,因爲都不敢隨意開槍,”羣架“就成了最突出的表現形式。但論起打羣架,中國邊防軍人就沒有服過誰。不僅印度邊防軍人不是對手,就連它的老師前蘇聯邊防軍也不是對手。

網上大火的無影腳

都記得1969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但前期也是”冷兵器“對抗,雙方是靠拳頭、棍棒招呼的。

珍寶島

珍寶島衝突伊勢,雙方由互相推搡演變爲摔跤、拳擊。前蘇聯士兵依仗先天體格上的優勢佔了便宜。後來前指根據實際情況,調來了東北軍區的偵察兵與蘇軍對打,這一次喫虧的換成了蘇軍士兵。但這幫偵察兵的出手速度、專業的擒拿技能也引起了蘇聯指揮部的重視,也急忙調來了偵察兵對打。中國偵察兵一般都是左手防禦右手進攻,而前蘇軍偵察兵是雙手都能進攻,中國軍人喫了虧,甚至有的鼻樑骨被打斷。

後來,軍中一位會刀法的軍人傳授了一套刀法,只不過對打時把刀換成了棍棒。蘇軍也拿棍子對決,但這次棍棒對決蘇軍就不是對手了,在一套中國棍法下,蘇軍屢戰屢敗。不過,珍寶島衝突也使中國在以後的偵察兵選拔時,更加重視身高1.8以上、或者擅長摔跤的蒙古族士兵。

蘇軍帶叉的棍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