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牢記總書記關於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要求,我省各級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努力探索、紮實推進,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積極進展。圍繞我省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工作舉措、進展成效,省政府新聞辦6月17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解答。

產業振興: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培育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2019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071.4億斤,連續6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肉蛋奶、水產品、蔬菜、水果等產量均居全國首位,農業增加值和農產品出口連續多年領跑全國。”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文躍介紹,“今年以來,雖遇疫情農產品出口仍逆勢增長,1-5月,全省農產品出口額達到496.3億元,增長8.4%。”

山東是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而隨着我省對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切實推動,鄉村旅遊、農村電商、“智慧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培育,呈蓬勃發展之勢。2019年全省鄉村旅遊接待5.4億人次、實現消費2709.9億元,培育了一批鄉村旅遊集羣片區、精品旅遊小鎮、鄉村旅遊示範園區;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294.6億元、增長38.6%,菏澤市和曹縣發展成爲全國知名的農村電商集聚區。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截至2019年底,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達到9600家,其中國家級106家、省級901家;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超過1800萬戶;工商登記註冊的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分別達到21萬家和7.3萬家。同時,我省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等創建,累計創建、認定省級以上示範園128個,其中國家級21個,湧現出了蘭陵代村、沂南朱家林、安丘“農谷”等一批先進典型。

鄉村產業發展的興旺促進了農民致富增收。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希信介紹,2019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5元,增長9.1%,增速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個百分點。

組織振興: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

引領鄉村振興,需要持續固根基、強弱項、解難題,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

據省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於富華介紹,我省集中開展了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全面摸排、綜合施治,目前94.4%的村存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年底前可全部完成整頓。

同時,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開展“萬名幹部下基層”,其中選派6654名幹部、組成638個鄉村振興服務隊,服務3310個村(社區)。累計選派5萬餘名第一書記,幫助農村抓黨建、促發展。

“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全省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於富華介紹,我省在繼續加大從退役軍人、機關幹部、回鄉創業人員等羣體中選配村黨組織書記的同時,又部署開展了農村在外優秀人才回引活動,今年以來,克服疫情影響,對接有回鄉意願人員1800多名,已成功引進370多人回村任職或創業。同時,實施“鄉村振興育英計劃”,每年對所有村黨組織書記輪訓一遍。

我省鄉村人才隊伍也不斷壯大,2019年,培訓高素質農民3.5萬人,爲137萬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就業創業服務。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人才返鄉創業勢頭良好,2019年全省發放鄉村人才創業貸款近25億元。

此外,我省還部署實施抓黨建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今年基本消除集體收入3萬元以下的薄弱村,10萬元以上村達到30%以上。

農村社區建設:做到“五個堅持”不搞“一刀切”

目前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醫療、教育、養老、環境衛生等公共服務歷史欠賬較多,仍客觀制約着我省農村發展,影響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要補上這些短板,除了加大財政投入外,在一些村莊‘小、散、遠’問題突出的地區,在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羣衆主體、依法依規、穩妥有序’的前提下,適當佈局建設一部分農村社區是必要的。”李希信表示。

據省自然資源廳廳長李琥介紹,我省在農村社區建設中注重做到“五個堅持”: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規劃先行、堅持尊重羣衆意願、堅持穩妥推進、堅持效果導向。去年以來,全省批覆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114個,涉及村莊268個。

在村莊規劃上,我省大體按照四類來進行:集聚提升類主要是現有規模大的中心村;城郊融合類主要是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村莊;特色保護類主要是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搬遷撤併類主要是位於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看不準的村莊,暫不做分類。

注重把維護農民權益放在首位,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作爲根本出發點,堅持村民主體地位,堅持羣衆自願、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動。特別是在拆遷補償、安置區選址、安置住宅戶型等關鍵環節,充分依靠羣衆,發動羣衆,相信羣衆,尊重民意,落實民意。拆不拆、搬不搬、建不建,由農民羣衆說了算,村民同意率必須達到95%以上才能實施,不搞強迫命令“一刀切”,不能增加農民負擔。

“目前,農村社區建設還處在探索推進階段,沒有下指標派任務,沒有大規模地大拆大建。”李琥介紹,“今年將在縣域層面基本完成村莊佈局工作,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實現村莊規劃應編盡編。今後社區建設等各類空間開發建設活動,必須依法依規開展,按照村莊規劃實施,做到不規劃不建設、不規劃不投入。”

在具體實施中,也存在個別項目論證不充分、政策宣講不到位、工作作風不細緻、方式方法簡單等問題。對工作中產生的偏差和問題,我省將及時糾正,堅決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把好事辦好。

文化振興:打通服務基層羣衆“最後一公里”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發揮着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據統計,我省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縣29個、數量居全國首位;181個村鎮入選全國文明村鎮,2019年全省文明達標村覆蓋率達到83.77%;全省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成率達到99.6%,行政村(社區)基本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據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磊介紹,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倡樹文明新風,開展移風易俗,我省着力打通服務基層羣衆“最後一公里”,全省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76個、實踐所1749個、實踐站4.7萬餘個。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全省設立鄉村儒學講堂2.2萬個。

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爲農民朋友多送“文化大餐”。持續開展“一村一年一場戲”免費送戲,行政村覆蓋率達97.8%,並逐步實現由“政府端菜”到“羣衆點菜”的轉變。

爲讓鄉村文化活起來,近年來,我省將具有重要價值的古遺址、古民居納入文物保護範圍,加強傳統村落保護,2018年以來僅省級以上就投入資金2.7億元,保護項目215個。

除了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我省還實施“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工程,讓“指尖技藝”成爲“指尖經濟”,培育了一批木雕、木版年畫、剪紙、刺繡等專業鄉、專業村。全省建成國家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71個,帶動23萬人就業。

加大投入:確保土地收益“來自農村、用於農村”

近年來,我省各級財政“三農”投入保持穩定增長,從財政決算反映的農林水支出數據看,2018年全省農林水支出998億元,比上年增長4.6%,佔當年總支出的比重爲9.88%;2019年全省農林水支出1074億元,增長7.6%,佔總支出的比重達到10%。

省財政廳廳長劉興雲介紹,目前,我省一些地方結合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推進農村社區規劃和建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需要承擔大量的水電氣暖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即使在平原地區,項目出地率較高,土地增減掛鉤取得的收益,也難以完全覆蓋項目成本,地方政府還需要再投入一部分資金,不可能增加財政收入。比如禹城市,2010年以來一次規劃、滾動開工28個農村社區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8億元,預計實現土地增減掛鉤收益16億元,投資缺口部分2億元主要通過政府投資來彌補。

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在持續加大“三農”投入的同時,激勵縣鄉加快發展。同時,劉興雲表示,我省將切實加強對相關土地收益使用情況的監管,一旦發現違反有關規定的問題,立即予以糾正,並嚴肅問責,確保土地收益“來自農村、用於農村”。

生產方式轉變:山東土地經營規模化率已超過60%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廣大農民羣衆的積極性創造性進一步釋放,我省農業農村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019年底,全省土地流轉面積3890.4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42.3%。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19年全省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面積已達到1.46億畝次。有關專家根據目前的土地流轉面積和生產託管面積測算,山東土地經營規模化率已超過60%。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以上。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持續增強,2019年我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56%,高出全國5個多百分點。

“農業農村生產方式的這些變化,從我省實踐看,將會促進農業農村‘經營規模化、服務社會化、生活社區化’。”李希信表示,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調整的規律,也順應了農民生產生活的需求需要。

總的來看,我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對照全省廣大農民羣衆期盼,工作中還有不少困難和短板。下一步,我省將緊緊圍繞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重點任務,強化措施、創新舉措,統籌做好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脫貧攻堅等工作,推動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新突破。

來源:大衆報業·大衆日報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必究。

本期編輯:許宇櫻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