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摘自《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文明实践,岭北探索”系列报道③』

笛子、先锋、唢呐,交错而鸣;击声、敲锣声、打鼓声,铿锵激越……诸暨市岭北镇孚家湖村文化礼堂内,来自各村的婺剧爱好者正聚在一起,奏响一首名曲《花头台》。

“有了这个爱好,生活就有了寄托。”热衷于二胡演奏的朱洪畴今年已是78岁的高龄。谈及婺剧演出,他的眼角眉梢里都带着笑意:“只要观众喜欢,我就愿意一直演下去。”

“大家伙都是以农作为生,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搞戏曲演出纯属个人爱好。”剧团成员吴凤彪会六七种乐器,是团队的“灵魂人物”。他回忆,往常只要村里有节庆活动、喜丧宴请,他们就去义务表演,分文不取,只为享受和传播快乐。

从岁月深处走来的婺剧文化,深深植根于岭北广袤的乡村田野间。“岭北镇位于诸暨市境最南端,原先属于金华地区的东阳县管辖。按照地域习惯,这一带的百姓都喜欢婺剧。”说起家乡与婺剧的渊源,岭北乡贤朱康龙便打开了话匣子。

“小时候,每次听说村里有表演,我就搬上小板凳直奔村头广场。”在外头经商多年,摸爬滚打间,婺剧已经成了朱康龙延续乡情的精神纽带,“每回听到经典唱段,家乡的点滴、童年的时光就浮现在眼前。”

去年,朱康龙响应政府号召,回归家乡投资经济作物种植,解决了不少老乡的就业问题。“乡亲们的口袋富起来了,脑袋也要跟上。”怎样依托传统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朱康龙和其他一位乡贤周培洪一商量,两人将目光投向了镇上的草根“剧团”。

“起初,这个团队是由几个有情怀的村民自发组织的,表演和排练的时间并不固定。”让这个团队日益正规化、专业化,将来能走向更大的舞台,是乡贤们的心愿。为此,他们四处走访,确定了十位“常驻”乐手,今年还合力出资,为剧团投入了一定的经费,用于日常运营开支。

由此,一场打造文化阵地的接力悄然开启:孚家湖村委提供了文化礼堂,作为剧团每周固定的排练场地;岭北镇政府出面搭台,“义演”的规模不断扩大,频率也逐渐提高……这个扎根于泥土里的民间剧团,也终于在多方合力下,焕发出了崭新的生机。

“以前,村民们闲暇时没事做,总是喜欢搓麻将打牌。现在好了,‘义演’活动不但为这些‘草根艺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还提振了乡亲们的精气神儿。”这两年,岭北镇农办干部张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里的变化:每次表演,底下观众总是座无虚席、反响热烈,还有不少人在看了表演以后跃跃欲试,提出想要加入剧团。

“镇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现在还有不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张颖认为,“义演”的实践意义不仅在于让“老有所乐”,更在于感染孩子,让这一份关于“乡情”的记忆延续下去。“这些观看表演的孩子,如果长大后留在农村,都是咱们文化的种子。”

政府搭台,村民唱戏。文化的春水搅活了,乡村振兴也就拥有了新的力量和给养。“新时代文明实践,要突出社会性,而‘义演’中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正是广大群众的一个情感共鸣点。”在岭北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石海斌看来,坚持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让大家“融得进”,才能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渗透到乡村的角角落落。

夏意渐浓,一眼望去,孚家湖村外山林葱茏,一如青莲般盛放,无边无际。

来源:杭+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