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导弹作为一款新概念武器,也同样极快地异军突起。无论是射程数百,乃至上千、数千公里的弹道导弹,还是指哪打哪的反坦克、防空导弹,这些武器一诞生就立刻改变了当时的战场,甚至是战略形势。

因此,当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的双料高材生钱学森回到中国之后,接待他参观军工学院的大将陈赓几乎张口就和导弹扯上关系:

"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造导弹?"

图为1945年开始部署的美国ASM-N-2空地导弹,能精准命中40-50千米外的目标。

时间稍微往前倒几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钱学森已在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先后任过教授一职,甚至参与到美军火箭导弹武器的研发项目里。

而在同年,一封署名"北方工业主管人"的信件,辗转香港和北美,摆在了钱学森案头。这封信倒是说得很清楚,希望钱学森能应邀回国,建立新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

这也就是说,"钱先生,中国人能不能造导弹?"只是个客套问题,真正的问题藏在台面下,是"钱先生,能不能带着人把导弹造出来?"

图为前苏联第一款实用洲际导弹R-7,它后来也作为运载火箭使用,足可见其战略地位。

用客套话,用漂亮话把场面圆过去,这种"社交技巧"谁都会。可钱学森没这么干。他出人意料,却又一掷千金般地开口道:

"有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一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当然,这可不是什么单纯的豪言壮语,而相当于一句实打实的承诺:有我在,一定造出导弹!

图为中国第一款远程弹道导弹东风-3。

比起理论、资源都很充足,甚至还有实物研发经验的美苏"两超",当时新中国关于航空和导弹的底子几乎是一穷二白,唯一的参考教材是苏联在几年后提供的R-1短程弹道导弹实物,它源自德国40年代研发的V-2火箭,和当时最先进的导弹武器已经很有距离。

换句话说,即便钱学森是美国航空航天大师冯·卡门的得意门生,当时全球算得上号的航空科学家,他许下的这个诺言也很有可能因为缺乏资源而难以实现,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图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源自东风-3弹道导弹。

然则大丈夫一诺千金,说到做到。仅五年后,中国仿制苏联R-1的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随后人造卫星工程"东方红一号"从立项到实施也仅用了五年,把原本和美苏遥不可及的差距,缩小到了"肉眼可见"的程度。

在这其中,主导了整个导弹火箭项目工程,细致到将各方向人才分配到具体位置上,甚至有前瞻性发明"火箭军"这个名词的钱学森,可谓是功不可没。

老一辈科学家受到尊重,是因为他们矢志不移,重信守诺无私奉献的品格

当然,钱学森之所以在学术登峰造极,被恩师冯·卡门誉为天才的同时,还能一诺千金独当一面,和他的家族传承自是脱不开干系:从名人辈出的吴越钱氏家族,到其代代相传的《钱氏家训》,再到钱学森的岳父,出版《国防论》的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长辈于潜移默化之间,对钱学森的影响早已水到渠成,也润物无声。

钱学森从幼时起,学习成绩就一直优异,12岁那年,他就考入了北京师范附中。1934年大学毕业后,他又成为了一名留美公费生,进入了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习。在那里,他选择了航空系攻读,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追求科学的他并不满足于此,之后他还转入了加州理工学院,成为了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在美国的时光,他一直致力于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在28岁的时候就成了享誉世界的空气动力学家。作为"两弹一星"的灵魂人物,钱学森的这些成功和成就,离不开祖国的支持,离不开他的真才实学,也离不开他的家风传承,他的父亲钱均夫,就一直是他的偶像。钱学森经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图为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曾怀揣着"兴教救国"抱负远去日本留学的高材生,和鲁迅是至交好友,由于在日本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影响,钱均夫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随后他毅然回国,在上海成立了"劝学堂",投身民主革命。这一点,钱学森完美继承了父亲的优点。

父子二人也曾有过争执。在钱学森赴美深造选择研究项目时,他主张攻读航天理论,但父亲钱均夫却说,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航天工业落后,想让儿子学习飞机制造技术。最后,在好友蒋百里,也是钱学森岳父的劝说下,钱均夫答应了儿子研究航天理论,因为学习什么,都是为国效力。

在钱学森留学前夕,钱均夫还给儿子准备了《老子》、《孟子》、《论语》等书籍,让他在学习先进知识时,不忘温习传统文化。钱均夫曾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父亲的拳拳爱国之心,令钱学森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的国家。

在即将登上远洋留学的轮船时,钱均夫给了儿子一张纸条,说是自己的"礼物",钱学森打开观后不禁泪流满面,因为里面写着"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这令他下定决心,要以科学技术复兴中华为已任。

钱学森最后也用行动兑现了承诺,回国后的他致力于导弹、航天科学方面的研究,"两弹一星"就是他诺言的实现。

家风,不是只传承到了钱学森这里。高级工程师、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的钱永刚,也受到了父亲钱学森的影响。由于历史因素影响,18岁的钱永刚无法上大学,于是他报名去参军,钱学森得知后对他说"你如果真的想去,你就去吧!闯一闯,好好干!"这一番鼓励,让儿子钱永刚没有了后顾之忧。恢复高考后,钱永刚也考入了大学,最后也在父亲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拿到了硕士学位。

有记者采访钱永刚,问他从父亲钱学森身上学到了什么?他说,一是爱读书。父亲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去服务,父亲意识非常强,这影响到了他。二是低调做人,对名对利永远保持低调。

从钱均夫到钱学森,再从钱学森到钱永刚,父亲作为榜样、偶像,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儿子,爱国敬业,奋发向上,这一特点作为钱家的家风一直在流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