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上世紀50年代,導彈作爲一款新概念武器,也同樣極快地異軍突起。無論是射程數百,乃至上千、數千公里的彈道導彈,還是指哪打哪的反坦克、防空導彈,這些武器一誕生就立刻改變了當時的戰場,甚至是戰略形勢。

因此,當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的雙料高材生錢學森回到中國之後,接待他參觀軍工學院的大將陳賡幾乎張口就和導彈扯上關係:

"錢先生,你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造導彈?"

圖爲1945年開始部署的美國ASM-N-2空地導彈,能精準命中40-50千米外的目標。

時間稍微往前倒幾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錢學森已在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先後任過教授一職,甚至參與到美軍火箭導彈武器的研發項目裏。

而在同年,一封署名"北方工業主管人"的信件,輾轉香港和北美,擺在了錢學森案頭。這封信倒是說得很清楚,希望錢學森能應邀回國,建立新中國自己的航空工業。

這也就是說,"錢先生,中國人能不能造導彈?"只是個客套問題,真正的問題藏在臺面下,是"錢先生,能不能帶着人把導彈造出來?"

圖爲前蘇聯第一款實用洲際導彈R-7,它後來也作爲運載火箭使用,足可見其戰略地位。

用客套話,用漂亮話把場面圓過去,這種"社交技巧"誰都會。可錢學森沒這麼幹。他出人意料,卻又一擲千金般地開口道:

"有什麼不能?外國人能造出來,我們中國人一樣能造出來,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

當然,這可不是什麼單純的豪言壯語,而相當於一句實打實的承諾:有我在,一定造出導彈!

圖爲中國第一款遠程彈道導彈東風-3。

比起理論、資源都很充足,甚至還有實物研發經驗的美蘇"兩超",當時新中國關於航空和導彈的底子幾乎是一窮二白,唯一的參考教材是蘇聯在幾年後提供的R-1短程彈道導彈實物,它源自德國40年代研發的V-2火箭,和當時最先進的導彈武器已經很有距離。

換句話說,即便錢學森是美國航空航天大師馮·卡門的得意門生,當時全球算得上號的航空科學家,他許下的這個諾言也很有可能因爲缺乏資源而難以實現,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圖爲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時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源自東風-3彈道導彈。

然則大丈夫一諾千金,說到做到。僅五年後,中國仿製蘇聯R-1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隨後人造衛星工程"東方紅一號"從立項到實施也僅用了五年,把原本和美蘇遙不可及的差距,縮小到了"肉眼可見"的程度。

在這其中,主導了整個導彈火箭項目工程,細緻到將各方向人才分配到具體位置上,甚至有前瞻性發明"火箭軍"這個名詞的錢學森,可謂是功不可沒。

老一輩科學家受到尊重,是因爲他們矢志不移,重信守諾無私奉獻的品格

當然,錢學森之所以在學術登峯造極,被恩師馮·卡門譽爲天才的同時,還能一諾千金獨當一面,和他的家族傳承自是脫不開干係:從名人輩出的吳越錢氏家族,到其代代相傳的《錢氏家訓》,再到錢學森的岳父,出版《國防論》的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長輩於潛移默化之間,對錢學森的影響早已水到渠成,也潤物無聲。

錢學森從幼時起,學習成績就一直優異,12歲那年,他就考入了北京師範附中。1934年大學畢業後,他又成爲了一名留美公費生,進入了美國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習。在那裏,他選擇了航空系攻讀,獲得了航空工程碩士學位,追求科學的他並不滿足於此,之後他還轉入了加州理工學院,成爲了著名科學家馮·卡門的學生。在美國的時光,他一直致力於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火箭、導彈等領域的研究,在28歲的時候就成了享譽世界的空氣動力學家。作爲"兩彈一星"的靈魂人物,錢學森的這些成功和成就,離不開祖國的支持,離不開他的真才實學,也離不開他的家風傳承,他的父親錢均夫,就一直是他的偶像。錢學森經常說:"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父親。"

圖爲錢學森與父親錢均夫

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是曾懷揣着"興教救國"抱負遠去日本留學的高材生,和魯迅是至交好友,由於在日本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影響,錢均夫認識到不進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國。隨後他毅然回國,在上海成立了"勸學堂",投身民主革命。這一點,錢學森完美繼承了父親的優點。

父子二人也曾有過爭執。在錢學森赴美深造選擇研究項目時,他主張攻讀航天理論,但父親錢均夫卻說,落後就要捱打,中國的航天工業落後,想讓兒子學習飛機制造技術。最後,在好友蔣百里,也是錢學森岳父的勸說下,錢均夫答應了兒子研究航天理論,因爲學習什麼,都是爲國效力。

在錢學森留學前夕,錢均夫還給兒子準備了《老子》、《孟子》、《論語》等書籍,讓他在學習先進知識時,不忘溫習傳統文化。錢均夫曾說:"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觀都具體體現在它的歷史中。因此,精讀史學的人往往是對祖國感情最深厚、最忠誠於祖國的人。"父親的拳拳愛國之心,令錢學森一刻也未曾忘記自己的國家。

在即將登上遠洋留學的輪船時,錢均夫給了兒子一張紙條,說是自己的"禮物",錢學森打開觀後不禁淚流滿面,因爲裏面寫着"人,生當有品:如哲、如仁、如義、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春然而歸,燦爛然而返!乃父告之。"這令他下定決心,要以科學技術復興中華爲已任。

錢學森最後也用行動兌現了承諾,回國後的他致力於導彈、航天科學方面的研究,"兩彈一星"就是他諾言的實現。

家風,不是隻傳承到了錢學森這裏。高級工程師、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系統的研製工作的錢永剛,也受到了父親錢學森的影響。由於歷史因素影響,18歲的錢永剛無法上大學,於是他報名去參軍,錢學森得知後對他說"你如果真的想去,你就去吧!闖一闖,好好幹!"這一番鼓勵,讓兒子錢永剛沒有了後顧之憂。恢復高考後,錢永剛也考入了大學,最後也在父親的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拿到了碩士學位。

有記者採訪錢永剛,問他從父親錢學森身上學到了什麼?他說,一是愛讀書。父親有着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擔當,他認爲作爲一個讀書人,要用自己的本事爲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去服務,父親意識非常強,這影響到了他。二是低調做人,對名對利永遠保持低調。

從錢均夫到錢學森,再從錢學森到錢永剛,父親作爲榜樣、偶像,一舉一動都影響着兒子,愛國敬業,奮發向上,這一特點作爲錢家的家風一直在流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