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與棕熊在北半球溫帶和亞寒帶的廣闊空間裏同域棲息,它們都是生境內的頂級捕食者。其中,狼是專性食肉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捕食者的角色,而棕熊是雜食動物,扮演清道夫的角色。狼與棕熊最主要的競爭形式,就是棕熊偷竊或者搶劫狼的獵物。其中,棕熊佔絕對優勢,狼損失了大量獵物,即使十幾只的大狼羣,面對大棕熊也很難保住獵物。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狼損失了食物,勢必要通過多捕獵來進行補償,進而對有蹄動物產生更大的掠食壓力。這種觀點正確嗎?

經常遭熊搶劫的不僅有狼,還有猞猁、山獅等貓科動物。貓科動物又是如何應對熊的?它們的做法誰更高明?本文結合幾篇最新研究報告,爲各位讀者解答這些疑問。

01狼會因棕熊的打劫而多捕獵嗎?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春季,學者對12個狼羣進行了11年共140次觀察,發現狼到春季捕獵頻率通常是升高的,無熊區的狼就是這樣,兩次捕獵之間的時間間隔明顯縮短了。但有熊區的狼卻不是這樣,它們在棕熊結束冬眠(4月)以後捕獵頻率仍保持不變,說明熊的存在是降低而不是增高了狼的捕獵頻率

北歐春季狼捕殺駝鹿的時間間隔

夏季,對10個狼羣做了6年共157次觀察,發現有沒有“熊鄰居”是影響狼捕獵頻率的主要因素。有熊區的狼兩次捕獵之間的間隔平均是50小時,比無熊區長12小時,也就是說,熊的出現使狼的捕獵頻率降低了24%。換言之,有了好喫懶做的“熊鄰居”,狼也變懶了。

北歐夏季狼捕獵的時間間隔

黃石公園,學者在夏季對10個狼羣、19只狼進行了8年共計691次觀察,發現狼的捕獵現場有27%(149/544)被熊光顧了。儘管狼捕殺小個體有蹄類更多,但熊主要惦記大個體有蹄類。狼捕殺的小個體有蹄類有14%被熊光顧了,大個體有蹄類卻有45%被熊光顧了。

但是,在黃石的有熊區,狼的捕獵間隔同樣沒有縮短,反而延長了7.5小時。無熊區是的狼捕獵間隔是49小時,有熊區則是56.5小時,熊的出現使狼的捕獵頻率降低了13%

黃石夏季狼捕獵的時間間隔

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狼的捕獵頻率,其中最重要的是獵物類型,獵物越小,狼捕獵就越頻繁。當狼捕殺成年駝鹿、馬鹿等大型有蹄動物時,捕獵次數就會減少;相反,當捕殺小型有蹄類和駝鹿、馬鹿幼犢時,捕獵次數就會增加。同理,狼羣規模越大,捕獵就越頻繁,因爲狼多喫得就多。在刨除這些因素的影響之後,“熊鄰居”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02有熊打劫,狼爲什麼會變懶?

按照先前的推測,由於棕熊偷或搶狼的獵物,使狼每次捕獵喫到的肉減少,狼應該多捕獵,以滿足自身營養需求。然而事實否定了這一推測,無論在黃石還是北歐,無論是春天還是夏天,有熊區的狼捕獵都比無熊區的少了,這是爲什麼呢?學者提出了下面三種假說。

干涉競爭說。在棕熊與狼的競爭中,毫無疑問棕熊佔優勢,狼處於劣勢,而競爭對劣勢捕食者的影響是兩方面的,要看劣勢捕食者如何選擇。一方面,競爭迫使劣勢捕食者提早放棄獵物,投身下一輪捕獵,捕獵次數就多了。

另一方面,劣勢捕食者也可能意識到,在獸屍旁邊負隅頑抗,還能有機會再喫上幾口,這比放棄獵物再去重新捕獵更有利,這樣它在獸屍邊上逗留的時間就更長了,捕獵次數反而會減少。

很顯然,狼選擇了第二種做法。當遇到熊打劫時,狼不會甘心讓出獵物,而是在獸屍周圍徘徊,賴着不走,趁熊不注意上前啃幾口,或者等熊離開了再去喫。

狼捕殺大型獵物更容易把棕熊招來,在黃石,儘管狼以小型有蹄類和新生犢爲主要食物,佔57%(n=544),但熊光顧的70%是大型有蹄類獵物。因爲大獵物肉多,對熊的吸引力大,但相應地,狼的損失也更大。

所以,在有熊區,狼會盡量少捕殺大型獵物,多捕殺小型獵物。在北歐,春天,狼以成年駝鹿爲主食,佔其全部獵物的21%,其中,在無熊區成年駝鹿的佔比是24%,而在有熊區只有16%。到了夏天,隨着駝鹿幼犢出生,狼改以新生駝鹿犢爲主食,佔其全部獵物的12%,其中,在無熊區駝鹿犢佔比爲9%,在有熊區則高達18%。

資源競爭說。該假說認爲,多種捕食者的共同作用大大削減了獵物來源,導致捕食者搜尋獵物的時間延長,進而導致捕獵間隔增加。

在很多情況下,棕熊是比狼更高效的有蹄類新生犢捕食者。在北歐沒有狼的地區,駝鹿幼犢有90%死於棕熊之手。在黃石,馬鹿幼犢有94%在30日內死於捕食者之手,其中棕熊和黑熊殺了69%,狼只殺了12%。棕熊幾乎將駝鹿幼犢捕殺殆盡,狼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尋找獵物,捕獵間隔自然就延長了。

共贏說。有學者猜測,會不會是熊捕殺大量新生鹿犢給狼提供了更多食腐機會,這才導致狼捕獵不那麼頻繁了呢?雖然在黃石的研究確實發現,當狼揀到現成的食物,到下一次捕獵的時間間隔就會延長。但是,新生鹿犢體型小,熊很快就喫光了,沒有給狼剩的了,而熊又很少捕殺成年有蹄動物。

學者在北歐從未發現狼清理熊的獵物,事實上,狼喫熊的獵物在世界範圍內都屬罕見,熊搶劫狼纔是常態,因此共贏說是站不住腳的。

狼捕獵次數變少,在春天一定是熊的干涉競爭引起的,因爲這時候熊很少捕獵,和狼不存在資源競爭,而且它們剛出冬眠迫切想喫肉補充蛋白質,偷搶狼的獵物比較頻繁。

而到夏季則是干涉競爭和資源競爭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這時的熊和狼都以駝鹿犢爲主食,熊大大削減了駝鹿犢密度,狼的獵物沒那麼好找了。另一方面,狼又在被熊搶走的獸屍邊上堅守,花費了大量時間,捕獵次數自然就減少了。

03狼和貓類對清道夫的不同態度

與熊做鄰居的狼,爲了對付這個好喫懶做又蠻不講理的鄰居,它會少捕獵,多抓小獵物,儘量不給熊佔便宜的機會,即使熊強佔了獵物,狼也會繼續打騷擾戰,讓熊喫得沒那麼舒坦。面對熊的打劫,狼的表現是比較硬氣的,這與貓科動物形成鮮明對比。山獅、猞猁遇上熊打劫,總是表現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很快讓出獵物,並投身新一輪打獵。

是貓類天性就比狼豁達嗎?不是的,它們面對赤狐這類小型清道夫又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研究表明,赤狐甚至敢主動跟蹤狼找飯喫,但對猞猁,它只有在確認猞猁已經徹底放棄的時候,纔敢上前去喫。

其中緣由是,狼喫飽了就會丟下獵物離開,等餓了再回來喫,而猞猁則會躲在附近看守獵物。對赤狐來說,猞猁獵物附近非常危險,一不留神小命就沒了。而山獅對郊狼的態度也與猞猁對赤狐類似。對小型清道夫,貓類可比狼小氣多了。

事實上,狼本來是比較粗線條的,它沒有小心藏匿、看守獵物的習慣,熊來搶反而激起了它的護食本能,使它更珍惜獵物。而貓類平時對獵物看得更緊,只是攝於熊的體型和實力,纔不得不交出獵物。它們面對熊的不同做法,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導致的:

首先,狼羣有能力與棕熊周旋,而獨居的貓類沒有。貓科動物更怕受傷,受傷就可能導致無法捕獵,它們不值得爲了一頓飯而和棕熊玩命。

其次,貓類比狼損失得起。狩獵大型有蹄動物是一項艱鉅而危險的工作,而狼在狩獵中的能量投入遠大於貓類。作爲追捕型獵手,狼可能連續跑幾個小時追逐獵物。而貓類是伏擊型獵手,它只要埋伏起來“守株待兔”,發現獵物再發動突襲,狩獵中的能量投入比較小。

而且,狼捕獵成功率也不如貓類,在黃石狼捕殺馬鹿的狩獵成功率只有25%,在北歐捕殺駝鹿的成功率也只有一半左右(45~64%)。而猞猁捕殺馴鹿和狍的成功率高達70%和52%,山獅捕鹿的成功率高達82%。總言之,貓類在狩獵中付出少,獵物來得相對容易。

最後,貓類相對沒啥好損失的。由於狼和熊能啃得動骨頭,貓啃不動,同樣一具獸屍,對狼和熊而言可利用的生物量比對貓類而言大得多。貓類臼齒退化,只保留了特化切割鮮肉的裂齒,處理獵物的能力遠不如熊、狼。因此,貓類對獵物的利用本來也是比較浪費的,它們通常只喫掉獵物身上最柔軟的肉,如猞猁對獸屍的利用率只有21%。很多時候即使熊不來搶,貓類再喫幾口也準備丟棄獵物了。

基於上述原因,把一具相同重量的獸屍丟給熊,狼的實際損失比貓類大得多。而同樣,熊喫飽了剩下的獸屍,狼還可以美餐一頓,貓類就沒什麼可喫的了,因此一旦獵物丟給熊,猞猁和山獅就會離開,對它們而言確實沒有留戀的必要了。

04狼和貓科動物,誰更高明?

狼是不甘心免費給棕熊打工的,它選擇頑抗到底,而貓類相對配合得多。其實,有熊區的狼並沒有變懶,而是將大量時間花費在與熊周旋上,打獵的時間就少了。

在獵物爭奪戰中,棕熊佔絕對優勢,狼損失了大量獵物,這種情況下狼本應通過多捕獵來彌補損失。但事實上,有熊區的狼不但捕獵少了,獵物還小了(成年鹿轉爲鹿犢),其營養攝入量遠少於無熊區的狼,長期以來必將對整個種羣的生存和繁殖產生不利影響。

2015年的研究發現,狼在北歐的重新定居與棕熊的密度負相關,這推翻了熊不會影響狼的傳統觀點。

很明顯,狼不能很好地適應熊的打劫。在與熊的博弈中,狼的頑抗策略是得不償失的,貓類的退讓策略顯得更高明。狼似乎陷入了“損失厭惡”陷阱,儘管放棄獵物再去打獵收益更高,但狼還是不願意放棄到嘴的肉。走出“損失厭惡”陷阱的唯一辦法是捨得,貓類狩獵投入少,它們更捨得起。技藝型的貓科動物面對強盜比耐力型的狼有着先天優勢。

評估捕食者對有蹄動物的影響,是保育學的重要課題。多種捕食者的作用有時是相互疊加的,有時則是補償性的。貓科和熊共存特別容易出現“1+1>2”的效果,因爲通過蹭貓科的飯,笨拙的熊也能喫上成年鹿的肉了。

而狼和熊的情況則與之相反,由於狼不會因熊的打劫而多捕獵,同域的狼、熊對有蹄類的共同影響應小於兩者之和的簡單疊加,狼和熊的競爭是減輕而非加劇了對成年有蹄類的影響。唯一值得警惕的是夏季對新生犢的掠食,狼會因避免遭熊搶劫而多捕殺鹿犢,而熊本身就是鹿犢的高效獵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