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在蔓延,由无数的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救援队伍正在一线与病毒抗争。

在这场战役中,女性医务工作者从没有退缩。无论是湖北省内的医疗队,还是其他地市的医疗支援队,女性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公共话语中我们却很难见到她们的身影。

1

抗疫前线,她们从未退缩

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女性医护工作者逆向而行。从多地公开的赴汉医疗队员名单中可以看出,女性医疗工作者占据了大半。

下图是某地第一批赴武汉医疗队员名单,11位医护工作者中有8位是女性。

在徐州市第一批赴武汉医疗队成员名单中,女性有14位,男性9位,女性比例达60.8%。

蓟州区人民医院派出“五朵金花”对武汉疫情进行援助,这是一只全部由女性组成的队伍。

此外,辽宁省援助武汉医护冲锋队的17名成员中,有15名是女性,占冲锋队人数总比的88.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女性占比55% ;

运城医院医疗队12人,女性为9人,占比75%;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11名,女性8名,占比72.7%;

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医疗队的赴汉女性达到80%。

自愿赶赴疫情一线的女性不仅人数多,她们对待疫情不低头、不后退的态度同样令人动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位女医生写下现代版“与夫书”:“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明昌是女医生的丈夫)

“没孩子,不是独生女”,这是河南郏县人民医院透析科护士宋姿轩请愿出征一线时给护士长发的微信里的原话。

某医院呼吸内科资深护士马志勇,给医务科长的微信写道:“我是2003年抗击非典,受过严格培训的一名护士,在这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斗中,如果需要,我随时待命!”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护士单霞,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和节省时间,剃光了自己的长发。

除了单霞,还有很多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为了节省时间,纷纷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剪发举动的背后,蕴含的是她们对生命无限的尊重和热爱。

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后,73岁的李兰娟院士率先奔赴疫情一线。

她是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在非典、甲流、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1月28日,李兰娟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分离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我们距离拥有疫苗更近了一步。

鲍小姐没有办法将所有医疗队伍中的男女比例列举穷尽,但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在这场防疫攻坚战中,女性医务工作者们以坚毅、勇敢、善良的姿态存在着,她们是夺取防控斗争胜利的巾帼力量。

2

被消失的女性

女性在这次疫情抗争的过程中从未消失,甚至有很多女性医务工作者自行请愿上前线,但当我们看到相关的新闻时不免心凉。

川医派出的30名医务工作者中有21名是女性,但是在新浪四川的微博中,只能看到男性医务工作者的照片。

图源:微博用户@netneutrality

上海医疗队由50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47位是女性,3位男性。但是多家媒体的报道中,却都在强调“男护士”的存在。

我们当然为这位男护士感到敬佩,但其他同样默默付出的女护士也同样需要关注。

更讽刺的是,前面提到的女性赴汉占比80%的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在招聘时却表明“男性或男性优先”。

此外,那些扛着物资奔赴疫区的女性军人,口罩工厂里连夜加工的女性工人,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女性研究者,也几乎难从公共报道中见到身影。

即便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女性,却往往不是以职业身份,而是以家庭身份出现,报道更强调她们是妻子,是妈妈。

一些网友看到了女性从公众话语中“被消失”,呼吁“看见女性劳动者”。

微博用户@女性数据库写道:女性不是被保护,女性在保护大家。这条微博现在已经有8.6万转发,近13万点赞。

女性早已进入各种公共领域,她们对社会的贡献和男性一样多,但是在公共报道中,女性频频“被消失”。

去年8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提到,语文教材的修订将选取一些新作品,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样是国家科技事业的开拓者,青蒿素的主要研究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却没有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

一些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标题为《袁隆平、青蒿素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标题依然只字未提屠呦呦。

主流媒体将视角放在“青蒿素”上并没有错,但是让青蒿素问世的背后英雄难道不配拥有姓名?

除了在正面的新闻报道中难见女性踪影之外,“女性”似乎成为了负面新闻报道的主角,对女性充满性别歧视的报道十分常见。

近两年“女大学生裸贷”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会让大众会误以为此类事件只存在于女大学生身上。

大量的此类报道,不仅输出了一种“女性拜金,愿意为了金钱出卖肉体”的思维导向,还同时利用标题在消费女性。

“裸照”“裸贷”“性服务”等关键词也在更大限度的利用女性博眼球,而在消费文化下,女性的身体也变成了与金钱相对等的“物品”。

在倡导男女平权的今天,或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主流新闻媒体却在不断物化女性以博人眼球。

与之相应的还有“女司机交通事故频发”“女领导利用身体上位”等等。

正如伍尔夫所言:“任何阶级或任何性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责备都是荒诞的。

3

强调关注

是因为女性从未被真正关注

或许有人会挑刺,过于强调新闻媒体对于女性的关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平权”?

当然不。强调关注,是因为女性从未获得真正的关注。

我们希望女性被看见,更希望她们被看见时,不是因为她们是妻子或者母亲,而是因为她们的个人价值而被看到,因为她们为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们希望媒体给予女性关注,不仅是让更多人看到女性正面的新闻报导,也希望负面新闻的报道,能在抛开诱导性词语的前提下更加真实、客观,没有忽略、隐藏、夸大。

鲍小姐一直不喜欢“女权”这个词,并不是说这个词不好,而是“女权”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变得与最初的本质有所偏差。

女权的本质是平权,是人权,女权要求的是女性能够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实现两性的平等,并不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压制,从而实现“集权”。

鲍小姐并不祈求有专门的新闻讴歌时代女性,也不希望在所有负面新闻中女性的身份角色被放大,只希望在新闻中能够看到男性和女性一样的用词和出现的频率。

当这些女性的姓名、照片出现在新闻中,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中女性同样能够被赋予重任,在时代的进程中,女性也同样是引领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