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游戏》已经完结几日,但导演臧溪川仍处在工作状态中。为了有更好的采访状态,臧导提前休息了片刻。也就只用片刻,电话那头臧导的精气神儿立马上来了。

作为导演,没日没黑的工作早就习以为常,当下的忙碌甚至有点小打小闹。据臧溪川回忆,在《十日游戏》杀青前,超过50个小时没合眼的经历,才让他印象深刻。

听臧导形容,24小时不睡觉后,人就会进入一种亢奋状态,根本感觉不到疲惫。而超过50小时,在不知疲惫的同时,人天然的多出了一份恐惧:这样下去我是不是要崩盘了?

臧溪川在片场

好在臧导没崩盘,在他和整个团队的努力下,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绑架游戏》的网剧《十日游戏》,没有辜负剧迷与书粉的期待,豆瓣开分8.1、无数观众对故事反转的惊愕,成为作品最好的赞誉。

但整个采访过程中,臧溪川总在避谈自己对作品的贡献,“原著的功劳”“感谢整个团队”“编剧王沐老师打磨剧本不易”等发自肺腑的感叹,是臧导心中《十日游戏》成功的核心。

诚然,没有团队,《十日游戏》无法成型,但没有臧溪川,作品也无法在画面上质感十足,在节奏上工整舒服。

所以,低调的臧溪川,在业务能力上锋芒尽显,如果他是自己形容的「新人」,那这个新人,着实强的可怕。

关于为何要改编《绑架游戏》这部小说,臧溪川给了两个字——刺激。

这倒不是单单形容故事本身的刺激性,而是整个小说刺激到了臧溪川。其中意料之外的反转、绑架者和受害者之间的爱与欺骗、两者身份的互换,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真实、细腻的情感,才是臧溪川选择改编《十日游戏》的关键。

至于改编东野圭吾小说的难度与压力,在刺激下已经放到一边了。

东野圭吾的「偷笑」

然而在刺激过后,人还要回到现实。《绑架游戏》是东野圭吾2002年的作品,很冷门,也很黑暗。原著中,三名主角各怀鬼胎,最终的结局,也是一场对无辜者的「谋杀」。

所以,能不能改、怎么改,成了臧溪川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编剧王沐帮了大忙。经过几年的剧本打磨,王沐为每位角色都调整了家庭、身份、前史与性格,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性,并柔化了角色的「棱角」。

所以原著中被恶吞噬的男主,多了一层温柔的底色,原本蛇蝎的女主,也有自己的无奈和救赎。

有了这一改编方向之后,臧溪川踏实了,《十日游戏》也如愿进入准备当中。

但既然是改编,尤其要进入国内市场,那自然要贴合国内观众的喜好,所以考虑到现实性与价值观,并不是东野圭吾创作《绑架游戏》时考虑的重点,所以臧溪川要故事落地,让观众理解和相信人物的行为。

因此在准备期,臧溪川与每一位主创,都以建立和还原真实感为使命。包括人物动机、互动方式,改编剧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夯实了作品的合理性。

之后,为了平衡原著粉丝与普通观众的需求,并加强故事的反转,臧溪川与主创团队还加入了警察侦破案件的故事线。一方面,通过警察视角,观众可以更容易的发现线索,降低追剧门槛。另一方面,警方在10天后的侦察,对故事迷惑性与悬疑感的提升大有裨益。

十日后「死亡」的女主

但进行如此巨大的改编,极大的考验了制作团队的原创能力与故事节奏感。

据臧溪川回忆,在改编过程中,从犯罪开始到犯罪结束,团队进行了无数次尝试,包括什么时间释放信息,按照怎样的节奏去揭示,都是团队反复排列组合后的结果。

臧导说,这个过程很难也很痛苦,但为了给观众足够的迷惑性,从而提升反转的惊喜效果,这种辛苦也值了。

以上的改编,臧溪川称之为「精心勾勒」,但改编原著最令臧溪川动容的人物情感,则被他形容为「自然生长」。

在《十日游戏》中,臧溪川放大了男女主角的情感,而爱情中不能自已的人,则主动打破了原本天衣无缝的计划。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悬疑剧中强化爱情元素,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但臧溪川相信,人有情感,所以才与机器不同。正是这些情感,才是伟大戏剧的来源,也是人物动机合理的关键。而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机体,悬疑和爱情,只要各自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不突兀、不矫揉造作,反倒会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甚至悬疑+爱情,突出了强大宿命感下,人性的闪光。

虽然第一次拍摄网剧,但漫长、细致的准备期,让臧溪川感受到了网剧的复杂与精致。

而在拍摄过程中,即便拍摄周期有62天,但远超一般电视剧的镜头量,还是让臧导觉得时间紧张。开篇提到的50小时不眠不休,也来自杀青前夕,整个团队用超过人体极限的拼劲儿,为提升品质做出的努力。

不过,即便获得了热度与口碑的认可,臧导也没有妄自菲薄,十余年的电影创作经验,让他拍摄出了有电影质感的网剧,也让他发现了网剧的不足。

在他看来,网剧想要真正拥有电影质感,还是需要在内容上发力,整个网剧工业也要有整体的提升。

由于五元文化的监制五百、导演臧溪川、编剧王沐都是「电影咖」,所以《十日游戏》立项后,大家都想用电影的拍摄方式,创造出一部真正有电影质感的网剧。

因此,调整好剧本、台词后,臧溪川便进入了电影的拍摄节奏。

《十日游戏》片场

但拍电影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譬如最现实的时间问题,为了对标电影,《十日游戏》对光影、画面与细节有更高要求,而这些环节,都需要臧溪川花大时间调试。同时,为了丰富素材,《十日游戏》的镜头量也远在常规电视剧之上,镜头量越多,时间周期也越来越长。

又比如在选景上,为了突出环境的丰富性与层次感,臧溪川选择了有「古铜味道」的武汉。城市自带的宽容度,仿佛一切都能在此发生。但选择武汉后,具体场景的选择上,导演又犯了难,最终从陆到江走了几日,才敲定了主要场景。

要是按拍电影的路数,整个拍摄过程中,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

武汉鹦鹉洲

不过,上述几个例子虽难,片方多费心也能解决。但在臧溪川看来,电影感远不止在画面上下功夫而已:“不是打光有反差、画面有层次了,就能叫电影感,追求电影感,也不必刻意追求电影的画面。不然目前题材深刻,画面稍显粗糙的纪录片,都不能算电影了。真正的电影感,还是要从剧本、内容、台词、表演等方面整体衡量与提升,并将所有环节黏合成一个整体。只有做到内容有表达、整体有调性,才能真正实现网剧的电影质感。”

虽然已经在影视行业打拼多年,但在采访中,臧溪川始终低调的称自己为「新人」。包括此次「转网」,臧导也没有主动规划,反倒是持开放、学习的心态,顺势而为。

只是内心佛系,并不代表臧溪川没有「锋芒」。

业务能力上,臧导在赵本山、张艺谋两位不同风格的大师身边工作、学习多年。赵本山对故事、人物和表演的追求,张艺谋对色彩、技术的使用、谦虚认真的态度,都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在选择作品时,臧溪川也有自己的「冲动」。当初看到《捐赠者》这本小说后,臧溪川改编的同名电影,斩获了釜山电影节的新浪潮奖,电影对社会的冷静观察令人印象深刻。而在看到《绑架游戏》后,这份冲动再度使其进入到创作的巅峰状态,《十日游戏》,便是这份冲动的「产物」。

臧溪川很珍惜这种状态,入行多年,从有戏就拍,到明确自己的创作需求,再到改编自己喜欢的故事,进入开挂的状态。这位「新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并成功开启创作生涯的第二春。

聊及未来希望尝试的方向。臧溪川思考许久,给出了“剧本”的答案。

此时的臧导,颇有戏痴之意:“就好像我一看这个剧本,就喜欢的不得了,我说您真能给我吗?我太喜欢了,遇谁我给谁讲故事,太有感觉了。如果导演遇到这样的剧本或者故事,那一定能出好作品。所以你问我选择什么类型,或者进行怎样的尝试,我倒不如说,不分类型、不分题材、不分年代,就选有感觉、能打动我的。”

至于后续的改编与拍摄,臧溪川形容是痛并快乐着。

只是从50个小时不睡觉,也要把作品研磨好的「案例」看。创作这件事儿,尤其是创作自己喜欢的故事。臧导还是快乐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