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看到樊登讲课的一段视频,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西游记》的感觉。

一些东西凡是经过文人的一番重新解读,就赋予了全新的意思,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你是否也和我一样,觉得《西游记》里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唐僧取经需要走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斗正好也是十万八千里。那么,孙悟空背着唐僧嗖嗖一飞,不就过去了吗?

可是,为什么就不让他飞?为什么就非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你有没有想过呢?

多琢磨一下,你会觉得《西游记》其实讲述的是一个修佛的过程。根本就没有孙悟空的存在,孙悟空只是唐僧的心。

所以,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

我们的心像猴子一样会攀缘,看到一个事就会想到另一个事,越攀越远,这就是我们心的特征。我们的心会七十二般变化,孙悟空的本领就是我们普通人那个不受约束的心。这种不受约束的心力量最大,破坏力也最强。这也是孙悟空的特征。

那么,猪八戒是什么?你会发现猪八戒做那么多坏事、错事,唐僧永远不会责备猪八戒,再怎么做都无所谓。因为猪八戒代表着唐僧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欲望。

唐僧见到女人不动心,见到美食不动心,见到金钱也不动心,而猪八戒都替他动了。你看,我们对自己的欲望所犯的错误远远都比较宽容,总是暗自宽慰:这是常人都会犯的错误,没什么。

那么,沙僧是什么?你也会发现,沙僧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对,但是很无趣。沙僧,代表着唐僧的理性和逻辑。

而白龙马则代表着唐僧的意志。无论你们去不去,我是一定要去的。你琢磨,心猿意马,不就是这么个意思吗。

《西游记》的人物中还有一个牛魔王。牛魔王是什么?牛魔王也可以说是孙悟空的孪生兄弟。我们的心有一方面朝着孙悟空的方向发展,要成为斗战胜佛,而另外一个还在外面撒野,那一个就是牛魔王。

而牛魔王跟谁在一起最厉害呢?当然是铁扇公主。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为什么会藏在舌头底下呢?因为舌头最善于煽风点火。舌头一面扇出来是火,一面扇出来是风,你看多可怕,这就是舌头的功能。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心刀,出言要三思,责人要有度。一个人的宽容,来自一颗善待他人的心。一个人的涵养,来自一颗包容的心。一个人的高度,来自一颗豁达的心。

所以,整个《西游记》讲述的都是一个人修炼的过程。

经过磨难,孙悟空的心修炼好了,成为了斗战胜佛。最后,孙悟空请求佛祖把他头上的金箍去掉。佛祖说你摸摸。用手一摸,金箍不在了。

正是禅宗里说的那句话:谁缚汝?谁把你绑住的?其实,是你自己绑住了自己。凡事,都是你自己的决定。

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踩到地狱,命运中所谓痛苦与快乐,只是内心感受,当你超越自己的狭隘和自私时,你会感到处处是天堂;当你被烦恼纠缠不清时,哪里都是地狱。

近来常生一种感受,在那些看似不相干的事情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在台湾的旅行中曾经看到一部《大般涅槃经》,出自名家之手,大气的纂体,当即就挪不开脚了。里边的一段话曾引出许多联想,解开了一点心头的疑惑,像是蒙上雾气的窗玻璃被抹开了一小片,虽不至通明,但也得以短暂地一窥轮廓。

那段经文是这样的:“是故我说,眼识乃至意识,一切诸法即是幻也。云何如幻?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今想到周遭人的境遇,也想到自身,想到那些匆匆聚首又离散的人,乃至一件珍视之物的遗失。

“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哦,当下憬然。为理所当然的事而抱憾无穷,不是太愚痴了么?

前几日,姑娘住院我陪床。在长廊里一回头,发现,医院大概是最忙的地方,有的人忙着生,有的人忙着死,有的人忙着生不如死,有的人忙着向死而生。

人,其实只要健康活着,就不失为一种富有,这也是很多人期盼的。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最需要心净和快乐,这也是有些人得不到的。

人,想不开,就别想啦,找点想得开的事做做;得不到,就不要啦,找点身边顺手的东西玩玩。为得到,为富有,难为自己,何必呢?

好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说,万法唯心,命自我造。

命运是在事后回顾的东西,不是事先知道的东西。命运如何,就看你怎么去努力,怎么去看待。命运就在你的手里,也在你的心里。

心是个口袋,东西装少点叫心灵,多一点叫心眼,再多一点叫心计,更多是叫心机。

孙悟空只是唐僧的心,心灯不灭,便可抵达彼岸。

人生这一盘局棋,有进有退,有得有失,唯有不忘初心,方才可得始终。人生无常,活得通透,才不烦恼;活得自在,才不纠结。

若晴天丽日,就静赏闲云;若雨落敲窗,就且听风吟;若流年有爱,就心随花开。

这一生,无论走过多远的路,都愿你依然眉目如画。

作者简介:一片云,文字的堆砌者,语言的搬运工。时光可以慢慢苍老,时间却永远不会为谁停留,它是最好的写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