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說起美食的集大成者,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四個字:“滿漢全席。”2004年,徐崢與張庭主演了一部電視劇,講述神廚張東官如何在清朝的御膳房闖出一番天地,劇名就叫《滿漢全席》。人們口耳相傳,認爲滿漢全席代表了清朝最高的待客規格。傳說滿漢全席融合了滿漢兩家的飲食精華,山珍海味,無所不全。

那麼歷史上真正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它又是怎樣在清朝出現的,這一切要從清軍入關說起。

01一、形成滿漢全席的社會原因

在清軍入關之前,滿人對宴席的規格是沒有漢人那麼講究的。一般在狩獵之後舉行宴會,以獸皮爲席,大家圍坐在一起,露天野地,席地而餐。《滿文檔案》中記載了滿族貴族們的宴會文化,很少使用桌椅。就連首領請客,也不過是擺十幾張桌子,用來放牛羊肉和削肉的刀。

一直到天命七年,爲了促進滿漢融合,努爾哈赤下了一道諭旨,嚴禁滿人欺壓漢人,官府應當一視同仁。這道諭旨使得滿漢兩族的關係走向了一個好的開始,滿漢兩族之間的文化也開始相互滲透,其中就包括飲食文化。

1644年,清軍入關,清王朝仿製明王朝,在皇宮裏設置了一個專管膳食的機構,也就是御膳房。御膳房將滿族的飲食結合漢族的特色,做出了獨特的清宮菜。滿族的宴席文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當時舉行的宴會上,已經有了滿席和漢席的區別。

《欽定光祿寺則例》中記載,滿席分爲六個等級,第一等花費最多,一席在八兩銀子,是清朝待客比較高的規格之一,一般用於統治者身故之後的宴會。第六等花費最少,一席在二兩二分銀子,主要用於普通的賜宴。漢席則分爲五個等級。

02二、滿漢全席形成的直接原因

努爾哈赤“滿漢一家親”的理念爲滿漢全席的出現提供了環境,乾隆直接推動了滿漢全席的產生。經過康熙和雍正兩代的統治,清王朝國泰民安,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乾隆認爲這是努爾哈赤奉行的“滿漢一家”導致的成果,因此更加尊崇對漢族的綏靖政策,也更加註重實行“滿漢一家親”的理念。滿漢全席可以說是綏靖政策的產物。

乾隆在延續先輩“滿漢一家”的政策上進一步發展,他推行漢學,編撰《四庫全書》,大力推廣漢族文化,這其中就包括漢族飲食。另一方面,乾隆年間清朝正值鼎盛時期,乾隆在飲食上也格外的講究。御膳房的宮人們也多了起來,滿族的廚師、漢族的廚師,甚至蒙古族的廚師一批批進入皇宮。加上乾隆多番南巡,對南方菜格外喜歡,淮揚菜系因此進入北京。致使清宮菜中的漢族風味兒越來越濃,進一步促進了滿漢菜系的融合。

乾隆本人對喫有很深的研究,他執政時經常出巡,在各個省市都留下了出巡的足跡。而接待乾隆的地方官員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招待乾隆。既要展示出地方的特色,也得讓乾隆喫的慣,因此就選擇滿漢同席的形式。

上行下效,乾隆的餐桌上漢族菜式越來越多,官員和其他滿族貴族自然爭相效仿。且乾隆時期官宴盛行,大大小小的宴會數不勝數。滿族官員宴請漢族官員時,一般會爲了遷就客人選擇漢族的宴席;而漢族官員宴請滿足官員時也是如此,以滿族菜爲主。但時間一長,總會招來非議,認爲滿漢均有“忘本”的意味。

官員們爲了不得罪漢滿兩族,也爲了堵住悠悠之口,就在宴會上將漢族菜與滿族菜結合起來。官員們都這樣做,下面的百姓自然會效仿他們的舉動,滿漢同席漸漸風靡一時。

03三、滿漢全席的形式

一般認爲滿漢全席一共108道菜,但其實滿漢全席原本一共有三百多道菜。康熙皇帝過六十六歲的大壽時,曾宴請百官,爲漢族與滿族特設三天一共六宴。宴席上滿漢同席,有三百多道美味佳餚,各種山珍海味匯於一席。這場宴席過後,滿漢全席名噪一時。

從選材到製作再到登席,每一步都非常講究。滿漢全席分兩席,內席和外席。宮內舉行滿漢全席時只有皇室成員和有功之臣才能參加;即使是在宮外舉行滿漢全席,參加的也是一二品的大臣,參加宴會時的着裝也非常考究,大臣們需要按照官位品級入場,穿官服佩朝珠。

盛菜的器皿一般是黃銅製成的,分爲上下兩層。上層放菜,下層用酒燃着小火。盛湯的餐具則是錫制的,不分上下分內外。內層放湯,外層放沸水,保證菜餚在宴會中一直保持溫熱。

雖說是滿漢全席,代表着滿漢一家,但官員們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第一道菜一定是喫滿族菜餚,以此表達對清朝統治者的尊敬。進入宴會廳後,樂師們會先奏樂,賓客們坐下後先用點心,等到所有賓客到齊後纔會上大菜。滿漢全席並不是一道一道上菜,而是一席一席上,整個宴會過程中一共要上四席桌面,俗稱“翻桌”。

建國之後滿漢全席就很少出現了,1977年日本一家電視臺花重金請香港一家酒樓重現滿漢全席,這場滿漢全席只有民國傳下來的108道菜了。籌備工作持續了三個月,一共調動了160多人才製作完成。由於有些菜譜失傳,有些食材已經成爲了國家保護動物,這場滿漢全席與清朝時期的滿漢全席相差甚遠。

【結語】衆人追捧的滿漢全席幾乎是清王朝待客的最高規格,也是清宮菜的集大成者。它代表的不僅僅是菜,還是清王朝對滿漢一體的推崇,以及中國古代宴席文化的頂峯。翻開滿漢全席的菜譜,就能看到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

《欽定光祿寺則例》

《周禮》

《揚州畫舫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