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華文食品IPO過會,“魚類零食第一股”產品單一待解決 來源:新京報

經歷2次申報,華文食品終在今年6月順利過會,即將成爲“A股魚類零食第一股”。

因其90%以上的收入均爲風味小魚和風味豆乾,華文食品存在產品類型較爲單一的風險。業內專家認爲,如果華文食品未來沒有在產品、渠道、場景上有所創新,也沒有在消費人羣的拓展方面下工夫,未來業績未必理想。

對此,華文食品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公司已在開發禽肉製品、風味素食等新產品,風味肉乾已進入全國推廣。

產品單一且研發投入少

資料顯示,華文食品是我國休閒滷味魚製品企業代表,主要品牌爲“勁仔”,目前由鄧倫代言。6月4日,證監會網站披露,華文食品IPO順利過會,登陸A股後它將成爲“魚類零食第一股”。本次,華文食品擬公開發行新股數量不超過1.2億股且不低於4000萬股,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5%且不低於10%,每股面值1元,原股東不公開發售股份。

扣除發行費用後,華文食品將把募集資金中的9923.01萬元用於風味小魚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6147.16萬元用於品牌推廣及營銷中心建設項目,投資金額共計1.61億元。若實際募集資金不足,在不改變擬投資項目的前提下,華文食品將自行籌措資金解決;若有剩餘,超出部分將用於補充華文食品流動資金。

據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9年1-6月,華文食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97億元、7.67億元、8.05億元、4.40億元;實現淨利潤2585.99萬元、7566.19萬元、1.15億元、6082.24萬元。其中,華文食品的主要業務爲風味小魚和風味豆乾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6年至2019年1-6月,華文食品風味小魚和風味豆乾銷售收入合計爲3.89億元、7.58億元、7.93億元、4億元,分別佔當期營業收入的98.11%、98.92%、98.53%、90.74%。

值得注意的是,除風味小魚與豆乾外,華文食品的產品類型再無較大突破。新京報記者發現,2016年至2019年1-6月,華文食品的研發費用僅爲233.69萬元、306.39萬元、395.74萬元、268.17萬元,佔營業收入分別爲0.59%、0.40%、0.49%、0.61%,遠低於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華文食品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如果研發能力不足導致不能持續開發新產品,或市場競爭格局發生不利變化導致不能爲已開發的新產品成功打開市場,都可能使公司面臨較高產品結構單一風險。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產品單一、品類單一、渠道單一、場景單一、消費羣體單一等現狀會嚴重製約華文食品的整體發展,如不求變,更會影響其未來可持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

對於如何突破產品單一局面,6月17日,華文食品回覆新京報記者,一方面,公司正在細分領域不斷拓展其他品項休閒魚製品、豆製品。另一方面,華文食品還在開發禽肉製品、風味素食等新品類傳統風味美食。目前,以華文食品風味肉乾爲代表的新品類產品已經在全國市場範圍內開始推廣,未來華文食品也會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

經銷商更換頻繁

除產品單一外,華文食品經銷商的更換速度及變動比例也同樣引人注意。招股書顯示,經銷模式是傳統風味休閒食品的主要銷售方式,2016年至2019年1-6月,華文食品經銷模式下實現的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的比重分別是 93.93%、97.39%、96.45%、96.43%。

2016年,華文食品共有經銷商975個,其中新增經銷商401個,撤銷經銷商397個;2017年,華文食品共有經銷商939個,其中新增經銷商353個,撤銷經銷商389個;2018年,華文食品共有經銷商965個,其中新增經銷商396個,撤銷經銷商370個。通過上述數據不難發現,華文食品經銷商總量的變化並不明顯,但每年新增和淘汰的經銷商比例都在40%左右。

朱丹蓬指出,4成經銷商的淘汰率其實在業內比較少見,“以我們的經驗,這種情況基本上是達不到銷售目標就砍,屬於一種惡性循環。畢竟新老經銷商的磨合交替,會帶來價格體系、庫存處理等一系列的問題。”

對於每年與退出數量相近的新晉經銷商,朱丹蓬表示,其實很多企業都有類似的情況,“這主要是爲了在整體創新不足、升級不足的情況下,維持營收,也可以稱爲是殺雞取卵。”在他看來,如果華文食品未來既沒有在產品渠道和場景上有所創新,也沒有在消費人羣的拓展方面下工夫,那麼華文食品未來的整體表現及業績未必理想。

對經銷商替換頻繁的問題,華文食品回覆新京報記者稱,經銷模式的收入主要來源在於穩定合作的經銷商,每年新增與退出的經銷商都各有原因。結合招股書,華文食品每年撤銷300餘名經銷商的主要原因是,原經銷商未遵守發行人經銷商管理制度、業績不理想或經營轉型等自身因素與發行人終止合作。

華文食品申報IPO後,網上曾一度有消息稱華文食品存在廢水處理超標,而在2019年6月4日和12月5日報送的兩版招股書中,華文食品均表示自身“不存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違法違規行爲,未受到過相關部門的行政處罰。”

此次環保疑雲的起因在於,2019年12月5日岳陽市政府官網發佈的一版《岳陽市貫徹落實省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情況的報告》,曾提到“岳陽經開區華文食品有限公司經督察組抽樣監測發現存在廢水超標現象,分局已責令華文食品公司於2018年8月30日前完成對廢水處理設施的改造,確保達標排放。同時,針對廢水總磷超標的情況,立案處罰,罰款10萬元。”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2020年5月,岳陽經濟開發區官網發佈了《關於“湖南華文食品排污口廢水超標問題”的情況說明》,指出2018年3月華文食品開工按照整改方案進行廢水處理設施改造,並於2018年6月26日整改完畢。2018年7月2日,經第三方有資質檢測機構檢測確認,華文食品廢水總排口懸浮物已達標。而因華文食品污水已進入市政污水管網執行的是《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三級排放標準,“該標準中無總磷考覈指標,故不存在總磷超標問題。”

6月12日,新京報記者在岳陽市政府網站查詢,公示內容已沒有關於華文食品污水處理問題的表述。圍繞廢水排放的處理結果,華文食品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基於環保主管部門對整改效果的認可,最終“華文食品2018年的廢水排放,沒有被立案查處或行政處罰。”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何燕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