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

贯休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人言 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而今世上并无贯休作品真迹流传,很多他的画,大多都是后世的仿作。关于他的诗作,倒是流传了下来,并且数量还很多。评家说他的诗奇诞不羁,突兀傲岸。他的诗多在红尘内,写得清新脱俗,并且充满了哲理。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还留下了一段人文佳话。

897年,因为躲避黄巢之乱,贯休来到越地,觐见当时的地主:提任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并写下《献钱尚父》一诗,以诗进觐,献于钱镠,全诗如下: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这首诗后人评价,可谓开篇便是不俗,贯休把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全部的融入进了这首诗中,开局“贵逼人来不自由,龙翔凤翥势难收。” 就使得这首诗显得气势磅礴,与众不同。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这两句堪称这首诗中最为经典的灵魂,意思是,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的客人,一把利剑的锋芒足以横扫十四州。这两句的气势和意境,读来令人赞叹不已。

钱镠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唐朝大中六年,钱镠生于杭州临安县石镜乡大官山(现称功臣山)下的临水里钱坞垅。相传他出生时突现红光,且相貌奇丑,父亲钱宽认为不祥,欲弃于屋后井中,但因祖母怜惜,方得保全性命,因而取乳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义)。而这口井后来也被称为“婆留井”。

钱镠自幼学武,擅长射箭、舞槊,对图谶、纬书也有所涉猎,成年后以贩卖私盐为生。在唐末那个动荡的年代,钱镠跟随石境镇将董昌任偏将,曾阻吓黄巢对临安的进攻,此后积功至杭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后剿灭造反称帝的董昌,钱镠累功提任镇海、镇东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

贯休诗觐钱镠时,正值钱镠志得意满,人生得意野心勃勃之时。读贯休诗后大悦,但颇感美中不足,想请贯休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其时,钱镠所辖确为十四州。分别是平江府(苏州)、镇江府(镇江),杭州(临安)、越州(绍兴)、湖州(湖州)、婺州(金华)、明州(庆元)、常州、温州、台州、处州(丽水)、衢州、严州(今属杭州)、秀州(嘉兴)。

这点要求,按说也没啥错,别看钱镠出身低下,但是久经官场,应该也很熟悉文人的套路:夸人,溢美之词都是顺手就来的事,不就是十四州改四十州嘛,数字换换位置的事……然而乘兴而提的要求,结果却甚是让钱镠失望和下不来台:贯休没同意,不给面子,当场破坏了宾主欢洽的和谐氛围。

试想下当时场面,过去千年了,我都感觉到了尴尬……不改不改吧,你敷衍几句走人也行,贯休不但不改诗,还留下几句话:“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随后拂袖而去。

不得不服,这是出家人的洒脱,更是真文人的精髓傲骨。

但是当时情景,应该是让钱镠觉得很过分了。我想志得意满、胸怀天下的钱镠很是愤怒。当然这个没有记载,是我想象的,这么尴尬的情况,不愤怒应该不正常。但是,抛开现场的尴尬不去说,我觉得过分的不是贯休,而是钱镠。

你明明只有十四州,非让人家改成四十州,不觉得太过分吗?不过也难怪,这个后来被人诗曰:“五季纷纷首朱梁,乘时割据钱镠王”的钱镠,毕竟是一介称王称霸的赳赳武夫,又怎么会懂文人,懂什么文人气节?更不会懂得什么是文负其责。

然而从以后钱镠的经历来看,虽然他称王、封王志得意满,但地不过浙江,州不过十四,从未达到过四十州局面。而且,最终的结果来看,钱镠还应该感谢贯休不惯着他才对,不然后来其依附“一根大棍打出大宋四百座军州”的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到后来纳土归宋,如果被坐在东京汴梁城的宋朝官家知道,他非让人家改成“四十州”的典故,是不是会很尴尬?

很早看到这段历史,我只是欣赏贯休的这首诗,感觉意境美好又大气磅礴。而今读到这段历史,又有了很多新的感触,让我感觉到了贯休可贵的文人风骨和做人底线:不迎合,不造假,可以美化,但不可溢美、专美,不管是做人还是行文,任何时候都要真实。这个应该作为职业原则和做人底线,时刻牢记。

今天来说,贯休如果做记者的话,一定是一个记录真实的好记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