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提供的數字顯示,1988年中國有98.1萬個村莊,到2018年已經減少到65萬個,30年的時間,中國的鄉村總數量已經減少了整整三分之一,減少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城市化的擴大造成的。

以北京爲例,在1988年的時候,北京二環、三環周邊還都是農村,像勁松、潘家園、玉泉營、草橋、菜戶營等等我們熟悉的地名,應該現在還有村委會這樣的組織,可是現在北京五環內外的村莊基本上都快沒有了,在六環附近,甚至在市界都開始了城市化的改造。所以,北京的鄉村消失的應該超過一半以上了。其他地區城市擴張,也大概如此,包括縣城、地級市、省會城市,每個城市都在擴張的過程中,吞噬掉了大量的村莊。

這都是城市化進程中必然要發生的變化,農村減少,城市擴張這是社會的進步,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必然結果。城市化進程導致農村減少,是不得已的必然結果,這與現在正在如火如荼的“合村並居”不是一回事。按照目前這個進度,我們擔心中國農村的數量將會出現一個急劇的下降。

因爲這次的農村數量下降是在人爲的“合村並居”、“撤村並鎮”中出現的,是不是符合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我們還不得而知,這需要經過過時間的檢驗。這次比較大規模的撤村並鎮,讓我想起了北京城的拆遷歷史。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們認爲城牆、城門是沒用的東西,擋住了新城市的發展空間,當時算了一下,城牆的佔地面積太大了,把城牆拆了,都夠修二環路的了,當然那是還沒有二環路,新北京也不需要舊城牆了,需要的是大馬路啊!

上世紀末開始的舊城改造,又有大量的衚衕消失了,直到快看不到衚衕了,才急急忙忙地搞了一個25片老北京保護區,所以,現在的人們到北京,已經看不到老北京的樣子了。再到衚衕看看,那都是旅遊景區了。天安門還是那個天安門,但是長安街已經不是原來的長安街了,過去的民居、店鋪、高臺、槐樹都看不到了,你能看到的只有高樓大廈、大樓高廈。

現在,如果一概不論青紅皁白,把村子一掃光,會不會在若干年後,人們又有對北京城牆一樣的反思?那時候已經既成事實,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其實,現在已經有地方已經提出了,保留特色村莊的計劃,也就是說,和北京的衚衕一樣,留下幾個村莊當成旅遊點開放。那爲什麼還不汲取北京胡同的教訓呢?這樣的教訓還不夠多嗎?平遙古城,留下來的是一座城,纔有價值,如果只有幾個票號、幾個小廟留下來,把其他的,當時認爲沒有價值的民居、衚衕都拆了,這個平遙古城還有意義嗎?

城市也好,鄉村也好,是一個文化的傳承,不能說留下幾棟房子讓別人看看,就是保護文物了,就是繼承傳統了。地皮再值錢,但是地皮有那麼重要嗎?拆村並鎮肯定考慮的是土地置換的原因,也就是說,從價值上考慮的太多了。

地皮永遠都在,誰也沒有辦法把地皮讓他消失。但是,地皮上的建築物纔是文化的傳承,不同的建築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精神。因此,建築是有生命的,是有思想表達的。現在的人們僅僅認爲房子就是住人的,大點小點,高點矮點,還有什麼別的考慮嗎?沒有了,所以,他們不理解,爲什麼樓房,很多的農民不想住,非要住農村的院子。

其實,喜歡住高樓的人不一定很多,我們看看全世界,像中國這麼多高樓的國家不多,一個縣城現在都是好幾十層高的樓房,好像以爲,沒有高樓,不像城市樣,沒有摩天大樓就不是現代化一樣。所以,每個城市都要有地標建築,什麼是地標建築,就是最高的那個樓房,就是地標。其實,他們不懂得,北京尊再高,代表北京的也是天安門,CBD成堆的高樓,誰也記不住數不清,人們也是掃一眼就走了,真正到北京的遊客,不能不去的還是天壇、故宮、頤和園。

很多人去了美國,都是覺得美國怎麼看都像是一個大農村,除非是市中心區,幾乎看不到高樓,到城郊結合帶看看,三五層高的樓房都很少。人們到了臺灣,都說,這不就是內地一個四線的小縣城嗎?破舊的除了一個101,哪有什麼高樓大廈?也有人說,印度只有中國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和中國差不多,但是,爲什麼印度人都不住在高樓裏,他們是怎麼解決住房問題的?

我不想和印度比,但是,和一些發達國家比較之後,我總感覺到,以後的人們,或者說,以後人們有錢了,他們應該是是不大會住願意住在好幾十層高的樓房裏的,他們應該更願意住在郊區,或者是更遠一點的鄉村裏的。

美國人住別墅很普遍,但是,美國的別墅就像中國的村莊差不過。中國的別墅,目前看,還不是一般人能住的,但是,中國的別墅就是房子大點、多點,都是富人住的地方,因此,都是高牆小院,大門緊閉。但是,由於這些別墅也就幾百平米的住房,又不像那些頂級富豪們,家裏就像一個小社會,因此,就像是把自己一個小家庭給封閉起來了。實質上和住樓房的人們,沒有太大的差別。

有開發商,後來發現了這個問題,這些住別墅的人們,每天擁堵地進城出城,回到家裏,什麼新鮮感覺也沒有,於是,就開始在城裏裏大樓裏建設別墅房了,所謂的平層別墅應運而生。所謂的二環邊上的別墅,空中別墅等等,也就是這個意思。

國外很多地方,一片一片的別墅區,其實就和中國的村子差不多,站到自家房頂上,能看到很遠的地方,在自家院子裏幹活的時候,完全可以和隔壁鄰居聊天說話。這就是鄰里之間,一個街區有不同,但是,大家的生活互相相關聯。沒有高牆大門,共同的超市,共同的洗衣房、都是一個標準的草坪綠化帶。

未來,我們的鄉村,不大會按照國外的這種別墅生活發展,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往鄉村走,這個是必然的。目前的政策,似乎是限制人們從城市遷往農村,但是,這個潮流是擋不住的,在北京郊區大量的農村閒置房屋,都被城裏的人們租走了,他們一租就是幾十年,有的還翻蓋了新房。

在有些城市,也有不少人,回老家翻蓋自己家的老宅子去了,說是退休後會鄉村養老,顯然,目前的情況看,農村的條件方方面面還不如城市,但是,他們看到了未來的趨勢。美麗鄉村建設,是國家的戰略目標。20年前,人們爭相跳農門,一個城市指標,不但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還能改變一個家庭的生活。但是,現在,除了北京上海,所有大城市的戶籍都放開了,可是,那些身在外地打拼的人們,還有很多人,把戶籍留在了家鄉。他們不僅是對家鄉的惦念,還是對未來農村的期待。

如果,今天,我們把農村都該拆了,到那個時候,找不到農村了,都是樓房了,該是多麼可惜!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往往不能判定未來的人們是怎麼樣的需求,所以,切不可替子孫後代做打算,根據以往的經驗,只要把過去的都留下來,不管是城牆、牌坊、城門、門房,還是衚衕、四合院、老房子、會館等等,只要是舊的,越是古老越是寶貝。

有人說,也不是所有的舊東西,都是寶貝,舊東西更多的是垃圾,皇家的瓦片都是文物,百姓家的大缸也不值錢。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還是那句話,該讓子孫們決定的事情,我們就不要早早替他們決定了。留給子孫們的東西,是寶貝,還是垃圾,讓他們自己判斷吧。【本文由“馬躍成”賬號發佈2020年6月19日】

相關文章:

是不是“合村並居”,可以多聽聽農民的意見

老家村子被拆了,像斷了線的風箏,多少遊子欲哭無淚

農村拆遷上樓,老農民爲啥高興不起來?

一個山東老鄉提供的撤村並鎮樣本,看看喜歡不?

北方農村破舊了 只能撤村並鎮 沒有保留的價值嗎

看了國外的鄉村就會發現“撤村並鎮”多不靠譜

“撤村並鎮”得不到農民歡迎 主要問題在哪裏

爲什麼北京農村期待拆遷 外地的“撤村並鎮”不受歡迎

尚方寶劍來了!“撤村並鎮”不得強制搬遷和集中上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