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隨着各大拍賣公司進入春拍之時,許多重量級的寶貝得以重見天日。域鑑春拍"梵音·銅雜專場"就拍了一尊明以前的銅鎏金彌勒佛坐像,這尊起拍價就不菲的佛像顯然備受不少藏家的青睞,多番激烈競價之後翻了好幾番,最終拍出了11000000元的天價,光幾個零就得數一會。

對,別再數了,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座銅鎏金彌勒佛坐像,就是拍出了一千一百萬的天價。

值得一提的是,一擲千金將這件藏品收入囊中的買家,還是曾經在網絡上紅極一時的歌手陳旭。八零後、九零後的朋友應該有印象,十年前那個非主流的年代,他憑藉着《哥只是個傳說》等作品成了彩鈴之王,後來遠離人們視線,沒想到現在踏入了收藏圈還出手不凡,活得瀟灑着實令人羨慕。

當然,咱們看完了熱鬧,得好好說說其中的門道。所以,暫時把天價和買主放下,來了解下關於彌勒佛的歷史吧。

首先,我們來瞻仰一下這尊天價佛像的尊榮。

肉髻,雙目低垂,嘴角淺笑,袈裟右領襟敷搭左肩,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放膝蓋握摩尼珠,雙腿分開倚坐,兩腳分踏蓮臺。正是下生世界說法的"彌勒佛"形象。

說到這,可能有些朋友開始嘀咕了。大腹便便的彌勒佛像又不是沒見過,這根本不像啊。其實這裏面有這麼一段歷史,恰反映了彌勒信仰在我國曆史上的演變。

作爲佛教中的"未來佛",彌勒佛本是天竺人氏。從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彌勒造像中不難看出,人家心中的彌勒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副外國人的形象。

漢魏傳入中國後,彌勒信仰開始流行。根據佛經可知,彌勒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後來隨釋迦出家,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未來的56億萬年後因緣成熟,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因而對彌勒的信仰又能分爲兩種:

一種就是"上生"信仰,也就是《彌勒上生經》中信徒上生至兜率天宮聽彌勒說法;另一種是"下生"信仰,根據《彌勒下生經》所宣傳的彌勒降世說,彌勒佛親下人間拯救衆生。

從形象上看,一般認爲,交腳的彌勒像是上生信仰之物,而倚坐的則爲下生信仰。雲岡石窟和莫高窟中就有這兩種彌勒的形象,當然,此時的彌勒相貌也更加東土化。

雲岡石窟中的彌勒形象
雲岡石窟中的彌勒形象

在我國,更有特色的是"下生"信仰,其宣傳彌勒由未來佛變成了現在佛,"新佛取代舊佛"的觀念往往被許多民間起義所借,以此來推翻舊的統治。

早在北魏的時候就出現了這種借"彌勒降世"的暴動;武則天也是自比彌勒來製造輿論,爲登基造勢;元代的紅巾軍更是直白地以"彌勒佛下生"爲起義號召;到了清代的白蓮教起義,這種說法更加普遍。

有些讀者可能記得《古董局中局I》裏的"佛頭案",點睛之物正是照女皇武則天容貌所雕的彌勒玉佛頭。當時一些看過劇的觀衆就有疑問,武則天再崇佛,唐代再以胖爲美,把自己的面貌放在彌勒的身子上搭配麼?特別是大肚子笑呵呵的彌勒形象在影視劇中早就深入人心。

可這麼一來,大佛不就成了個女胖子了?

其實不然,因爲唐代的彌勒並不是這個樣。

我們現在所見的大腹便便的彌勒形象源自布袋和尚,他本是五代人,風趣幽默又有智慧,頗受民間歡迎。後來就逐漸成了彌勒的化身。最晚到明代,布袋和尚等同於彌勒的概念就已經流行了。

明代文學作品《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在小雷音寺被黃眉大王所捉,就是被彌勒所救。書中介紹彌勒是"東來佛祖"、"笑和尚",黃眉大王正是偷了"舊白布搭包兒"布袋這件寶物才下界興風作浪。

可見,《古董局中局》選的佛頭道具還是經得起推敲的,豐腴的面容也符合唐代特徵。這次域鑑所拍的這尊佛像,法相莊嚴,比例協調,年代可能要比唐代還早。所以,網絡歌手陳旭一擲千金,拿一千一百萬天價拍下這尊“瘦彌勒”,倒也在情理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