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是职场中很常见的一件事。

跳槽的原因也很多,比如:工作干着不舒服,钱给的不到位,领导太傻x,公司离家太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件事觉得没意思等等。

所以,我们总想通过跳槽来改变一下现状,找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领导开明,同事可爱的工作。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一年之内“三连跳”的情况。

但到了最后,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跳来跳去其实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好处。

说到这,有的朋友可能会站出来反对说,壹宝你说的不对,我跳了几次槽,工资可涨了不少。

没错,跳槽过程中,确实伴随着工资的提高,但是靠频繁跳槽所涨的工资其实是对自己工作经验的一种隐形的伤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频繁跳槽,对于我们职业发展的隐形伤害。

01

工作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很多朋友可能都听说过,它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话说,之前有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打理,并依照各人的能力给了他们金币。第一个人给了1000金币,第二个人给了500金币,第三个人给了100金币,然后自己就出发了。

等国王回来之后,第一个仆人对国王说:“主人,您交给我1000金币,我又赚了1000金币。”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00金币。

第二个仆人对国王说:“主人,您交给我500金币,我又赚了500金币。”于是,国王奖励他500金币。

第三个仆人对国王说:“主人,你给我的100金币,我怕丢了,一直包在手帕里,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00金币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道:“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拥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拥有的更多。”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由来。

马太效应表明了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我们的工作也同样的道理。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同一个岗位,或者同一个领域,去强化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技能,让这个工作技能形成马太效应,这样我们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比如,拿微信公众号来说,如果我们刚开始接触公众号,并且认为这个事可以做,那我们就需要不断强化这个领域的相关技能,直到形成了马太效应,才说明我们真正掌握公众号运作的各种套路。

那为什么工作一定要形成马太效应呢?

这是因为形成马太效应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我们还记得国王第一个仆人所赚到1000金币吗?这就是他的成绩。

相反,如果我们频频跳槽的话,工作的马太效应就很难形成,就像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所讲的“一万小时定律一样”,需要长期专注一件事,才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因为每一份工作都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量变引起质变。

当我们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时,我们还愁自己的工资不涨吗?

02

越跳越迷茫

想跳槽的朋友们心里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在这家公司干着不舒服,换一家可能就好了。但是下一次真的会更好吗?跳槽之后,下一家公司怎么样是一件不确定性非常高的事。

如果我们去了下一家公司,遇到的情况和现在的公司一样,或者说还不如现在的公司,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还得跳?

结果跳来跳去,越跳越迷茫,自己也不知道去哪家公司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职业缺少分析和规划,总觉得这行干着不舒服,或者干不出成绩来,就想换一个行当去试试。

结果这行试试,那行试试,觉得哪一行都不适合自己,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而且频繁跳槽,也会对我们的简历造成一种隐性伤害。HR(或其他面试官)看到我们的简历都是不足一年或者半年的工作经验,他们首先会觉得我们工作没有长性,其次会觉得我们哪行都干一点,但是哪行都不精,能力自然也不会很好。自己面试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03

总结

虽然说了这么多跳槽的弊端,但是壹宝并不是反对大家跳槽。如果我们在一家公司做的实在不舒服,薪酬很低,或者是所在行业真的不是自己喜欢的,那我们干嘛要为难自己呢?当然要选择跳槽。

但是壹宝想要提醒朋友们的是,在我们决定跳槽的时候,要先想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分析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再去做出选择。

听到这,有的朋友可能会感到困惑,说工资低我能很清楚的知道,但是说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自己还真的不清楚。

那壹宝可能就要批评你一下了。我们可以想一想,除了日常生活,工作其实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而且要持续几十年。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我们仅仅用一句“不清楚”就应付了,那是不是太轻视“工作”这个词了呢?

所以壹宝认为:只要我们认真去想,认真去找,我们心中肯定会有一个回响,这便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写在后面

欢迎大家留言,说说自己在面试时,或者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奇葩经历。

每一条壹宝都会认真回复,而且壹宝还会选取一些大家关注最多,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进行专项推文解答~

能够帮到大家,那怕一点点,壹宝都觉得自己的存在很有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