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春,红3军走出深山,4月4日攻占巴东县城,于野三关、三尖观一带全歼敌一个团;7日自巴东北渡长江,攻克秭归县城;8日直下兴山,稍事休整,13日挥师东指,攻占远安城。

红军的行动使得敌人立即紧张起来。敌宜昌、沙市的川军教导旅、第48师立即星夜兼程增援,敌第51师范石生部、第69师赵冠英部等10多团也纷纷出动,企图将红3军围歼于野良坪附近。

这一场激烈的大决战,从5月10日开始打到11日晚。红3军将士虽然英勇,但兵力悬殊太大,眼看就要全军覆灭,贺龙下令许光达率红22团在官帽山拒敌死守,掩护主力突围。贺龙亲率红3军主力直趋保康,摆脱了敌军。

但是,许光达和红22团却被敌隔断,与主力失去联系。

眼看天空欲晓,许光达当机立断,率部攀下悬崖绝壁,向西冲出重围。

第二天,他们就与红3军主力会合。

部队正行进在鄂西北重镇钧县不远的小山沟,突然,“当当当”,一片锣声,松树林里冲出一支队伍,挡住红军的去路。红军走在最前的是军手枪队队长李剑如。他没想到在这里会遇到敌人,拔出枪就要开火。可定睛一看,犹豫了:这支队伍破衣烂衫,人人一把长矛大刀,一看就不是国民党正规兵。

贺龙说:“他们是神兵,和我们一样的穷苦人,不要开枪!”

军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立即组织战士进行喊话。可是,“神兵”却以为红军怕了他们,任凭红军宣传员喊破嗓子,也无动于衷,还是齐声高喊:“刀枪不入”,向红军冲来。

“撤!”贺龙下令。部队一退十里。

可是,神兵还是紧紧撵住不放。

红军没办法了,断后的手枪队打出一排子枪,“刀枪不入”的“神兵”立现原形。李剑如率队猛冲上去,活捉70多个跑得慢的“神兵”,押回来管吃管喝管治伤。“神兵”老大深受感动,索性带领大小喽罗投了红军。

收复了“神兵”,红军前面就是钧县,必须攻下它,才能通过去。

然而,钧县,又叫钧州,是一座古城,它三面临汉水,一面靠丘山,城墙高达12米,宽得可跑马车。城墙十分坚固,以巨石奠基,青砖垒成,白灰灌缝,箭楼接天,雄伟非凡。连城门都是用铁皮包制,结实得像石头。据说,自秦汉建治武当县以来,两千年从没被攻破过(见《红二方面军征战纪实》p258)。世代流传下来一句名言:

“铁打的钧州,纸糊的樊城。”

这样一座坚城,红军能打下来吗?

起初,红3军将士们按照传统战法,在火力掩护下以云梯爬城。城墙上的守敌只有一个营,但他们扔手榴弹,打机枪,十分厉害。他们还强迫老百姓在城上,烧着滚烫的沸水,舀着往下泼,泼完了开水,又将炭火往下扔。红军攻了一天一夜,攻城官兵无人没有挂彩,不是流血就是掉皮。

“他娘的还碰到鬼了!”贺龙从没打过这种窝囊仗,把师、团长们找来,商量破敌之法。

可是,第二天,红军还是没有攻下城池,损失惨重。

李剑如和他的便衣队没有参加攻城。晚上,李剑如围着城,转了一圈,回来后找到贺龙。

“军长,”李剑如说,“我有个办法。”

“什么办法?”贺龙问。

这个李剑如本来是红17师政委。不久前,他奉命率部去搞粮食,结果和师长一起率部跑回洪湖,不回来,事后被红二军团撤职,调手枪队(又叫便衣队)当了队长。便衣队又是侦察队,行动自由,他想打就打,想冲就冲,比当师政委自由多了,后来,贺龙下令他回去当师政委,他坚决不去。

这一次,李剑如围城转一圈,发现敌守备的一个漏洞——南门城洞可以利用。他向贺龙说了自己的看法。

贺龙听后,点头:“行,就按你的说的办!”

天黑下来,红军照样继续进行攻城。当西门打得热火朝天时,李剑如一挥手,两个便衣队员手拿两根长绳,像通信兵放线似地,一边放一边摸进南门城洞。接着,他们像拖网一样地收绳子,绳的另一头全是棉絮、茅草、木柴等。城头的敌兵见状,立即对城下的不明物投弹打枪,泼开水,可就是弄不“死”它。

等到敌兵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

棉絮、茅草、木柴等被守敌的子弹打燃,火势越来越大,烧得城门内烈焰滚滚,一会儿就烧红了铁皮,里面包着的木头“噼啪”作响,又把铁皮烧开,“轰隆——”城门訇然塌下。

“冲啊!”李剑如猛吼一声,隐藏在城墙根的30多个突击队员和“神兵”骨干如虎添翼,冲进城去。这些“神兵”对钧县熟门熟路,充当冲城先锋。在他们之后,红3军主力争先恐后,势如破竹地拥进了城。

历史上从未被打破的钧县,就这样被红3军打破了,历史被改写。

钧县攻克后,为纪念此役中阵亡的200多名官兵,贺龙提议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素有“三湘才子”之称的政治部主任柳克明撰了一副对联,宣传队队长樊哲祥挥毫运笔,由当地一老金石家刻在碑上,曰:

铁打钧州被红军攻破,

钢铸头颅为革命牺牲。

横批:浩气长存。

战后,李剑如改任师政委。

这一战虽然不大,但因为改写了钧县的历史,被记入了史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