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論已經持續了近一個世紀,但幾乎沒有結果,不難發現,網絡上有些人並不瞭解漢字的演變發展歷史,也不知道如何辯證客觀地對待這一爭議。

關於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論已經持續了近一個世紀,但幾乎沒有結果,不難發現,網絡上有些人並不瞭解漢字的演變發展歷史,也不知道如何辯證客觀地對待這一爭議。

如果你不想陷入偏見的漩渦,你必須從語言層面來研究它,由於繁體字出現的時間比簡體字早,所以繁體字的爭議應該從繁體字開始,那麼,在簡體字從石頭裏蹦出來之前,繁體字有沒有出現過呢?當然不是。

估計你應該清楚什麼是繁體字的前身,如果你不清楚,看看畫家和書法家,看看他們的印章用的是什麼詞,如果不清楚,建議讀《說文解字》,如果沒有《說文解字》的文學作品,可以直接百度。

漢字演變史

一般來說,簡化是漢字發展的主要趨勢,簡化改變了筆畫的形狀和書寫方法,以加快書寫速度,最初的簡化主要是從圖形到線條,但同樣的字體也有從複雜到簡單的趨勢。

從下圖可以看出,漢字的演變是由複雜到簡單的,漢字的筆畫結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不斷簡化,從殷周古體到宋元簡體字,一直朝着簡體字的方向發展。

簡體字存在於古代,並不像有些人認爲簡體字只出現在現代,唐宋以後才真正開始流行,在這一時期,民間文學的蓬勃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書籍,這推動了印刷技術的進步,在印刷過程中,特別是在製版過程中,文字的速度必然會朝着結構簡單、筆畫少的方向變化,簡體字將逐漸形成並開始廣泛傳播。

民國學者劉復功、李家瑞編著的《宋元以來的民間文字》一書中有簡化民間文字1600多個,但在當時,這樣簡單的民間詞彙是不會被上層社會認可的,這自然很難高雅起來,正如秦漢上流社會使用篆書一樣,它自然鄙視那些使用隸書的人。

注意,雖然簡體字在古代已經存在,但在現代卻越來越受到重視

清末學者陸菲魁在其《通識教育中應使用普通字》一文中說:“最方便、最容易的方法是使用普通字”,後來民國學者錢玄同也提倡推廣簡體字,他認爲,漢字書寫的複雜性和難度是“一大學術和教育障礙”,他認爲漢字的簡化迫在眉睫,他提出的《簡體字筆劃方案》影響很大,當時,學界還成立了省字風委員會,簡體字運動開始蓬勃發展。

到20世紀30年代,榮庚的《簡體字詞典》共有簡體字4445個,到1952年,國家建立了簡體字組織,根據草書與簡體字的類比,採用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簡體字,輔以草書楷書,經過四年的醞釀和研究,專家學者們已經制定了簡體字方案,我們今天就用這個。

至於有人說簡體字斷絕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只要我們對漢字的演變歷史有一點了解,就知道這種觀點是荒謬的,如果說簡體字割斷了文化遺產,那麼中國文化自唐宋時期出現通俗漢字以來就中斷了,甚至由於漢字的演變而中斷了好幾次,我們都知道,幾千年的文化不可能只靠文字的不變性來傳承和延續。

雖然有些人可以使用繁體字,但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卻完全西化了,他們提倡吸毒和賣淫合法化,漢字拉丁化,外國人張嘴閉嘴如何,這樣的人在當時被稱爲假洋鬼子或兩個鬼魂,這些人雖然善於使用繁體字,但他們只能使用繁體字,但他們使用繁體字並不意味着他們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至於簡體字的使用,據說傳統的古典文學是看不懂的,請問一位中小學生,誰沒有讀過古籍集?讀起來難嗎?

最後,一位網友認爲,那些整天提倡恢復漢字的人,原來是不是用了殷商甲骨文和原始社會的節骨眼?畢竟,繁體字並不是最古老的,沒有人懷舊,不管怎樣,如果有人真的喜歡繁體字,現在的移動電腦就有了改變字體的功能,您可以將字體設置爲繁體中文,沒有必要把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使用繁體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