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型NSX活躍十數載,本田也推出過一系列的特殊型號,但若談及奇葩程度,想必非這臺在2005年上市銷售的NSX-R GT莫屬了。

顧名思義,這臺特殊的車款基於NA2型NSX-R打造而成。之所以要做這麼一臺車,是爲了滿足Super GT GT500組別的相關認證。

問題是,有NSX-R珠玉在前,爲什麼本田還要特意再做一臺加強版?這是因爲受到涉及尺寸的規則影響(根據市售車款打造的賽車,其增加的尺寸不能超出規定,具體是多少,還望各位補充),本田想要加強現行NSX-R的空氣動力學表現以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是不太可能了。

所以,本田就秀了這麼一波操作。相較於普通的NSX-R,本田大幅增加其車身尺寸,其中車長多了180mm,車寬則多出90mm。雖然數值並不算誇張,但也足夠本田去好好搞事了。同年本田也的確在Super GT的賽場上投入了基於NSX-R GT打造的賽車,空氣動力學表現是提升了,但是這臺車最後卻因爲渦輪增壓發動機散熱/漏油等問題並沒有取得成功,直到迴歸自然吸氣機器,賽季中後期的表現纔有好轉。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還是回到市售版本身上,除了借鑑了多年參賽經驗,利用碳纖維材料打造而成的全新車身套件以外,新車其實和普通的NSX-R沒有分別,包括動力:C32B型自然吸氣機器,輸出依舊是280ps,一定要說性能有什麼提升的話,大概就是高速的穩定性遠勝於普通版吧。

早在2002年度JGTC中,本田就爲NSX賽車引入這個高聳的進氣口,但民用版本其實是封死的,淦。另外這玩意在普通NA2上,其實是一個選裝件。不過,兩側經過加大的進氣口還是大幅度提高了散熱效率。

就是這樣一臺車,本田當年叫價5000萬日元,並以限量5臺的形式推出市場。雖然新增的空氣動力部件有不少碳纖維的成分,甚至當時還有相關人士透露,定價5000萬,其實也僅僅夠回本而已。但用兩臺NSX的價錢去買這樣一臺車,還真沒幾個人能接受。

之後還有Spoon NSX-R GT這種經過充分改良的賽車參加過東望洋大賽(是Spoon爲慶祝參加賽事運動20週年而特意做的)。

所以到最後,NSX-R GT只成功賣出1臺(也有說法是2臺),本田大概也不介意,因爲他們最初的目的,或多或少也達到了。

"GT001",足見身份之尊貴

狼狽爲奸:日產Fairlady Z Type-E

因爲同樣的理由,日產也幹過跟本田一樣的事,甚至要比本田早。但相對而言,日產顯然更厚道,不僅報出了相對來說還算合理的價格(650萬日元),期間推出Nismo版本S-tune GT,給它塞進了特製輸出高達300ps的VQ35DE S1版本機器,可能吧,比賽之神也更喜歡厚道的人,2004年JGTC共8場比賽,淑女就拿下了當中5場的GT500組別勝利。

直到2006年,Super GT引入了“個別部件特認”規制,想要提升空動表現?直接在賽車上改就好了。廠商也不再需要推出特製的量產版本以通過認證。這些個什麼GT什麼Type-E,終究只是曇花一現,但在日系車的歷史當中,也絕對稱得上是非常有趣的存在。

型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