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葫蘆娃藥業IPO申請獲批,兒科用藥領域將再添上市企業。儘管旗下小兒肺熱咳喘產品和腸炎寧產品在OTC市場佔有率排名靠前,但是要在國內兒科用藥千億級的市場中佔得先機,包括一致性評價、營銷費用過高等均是葫蘆娃藥業需要面對問題。

銷售費用佔營收比重接近一半

“北有小葵花,南有葫蘆娃”是業界對國內兒科用藥市場的形容。多年來,受政策、市場考量等多重因素影響,一直鮮有企業願意專注於兒科用藥市場,這個領域也就更容易出現“寡頭”競爭的局面。

全國工商聯藥業行會的調查顯示,全國6000多家藥廠中,專門生產兒童用藥的僅10餘家,有兒童藥品生產部門的企業僅30多家,國內兒童用藥醫療市場超九成的份額被包括惠氏、羅氏等在內爲數不多的外資企業佔領。隨着IPO獲證監會批准通過,葫蘆娃藥業將成爲兒科用藥領域又一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

銷售費用佔比過高几乎是生物醫藥行業的“通病”,葫蘆娃藥業也不例外。2016年至今,葫蘆娃藥業銷售費用連年走高,2019年1-6月、2018年、2017年、2016年,葫蘆娃藥業銷售費用分別爲2.68億元、3.88億元、1.46億元、9101.46萬元,佔同期營收比重分別爲43.84%、39.44%、22.28%、18.68%,其中絕大部分爲市場推廣費。

葫蘆娃藥業在招股書中表示,爲適應“兩票制”改革,公司調整與之匹配的推廣和銷售模式,推行配送商模式,公司主導負責產品的專業化推廣並承擔相應費用,使得市場推廣費在報告期內逐年上升。未來,隨着公司業務規模擴大以及新產品的上市,會使公司的專業化推廣費用進一步增加。如果公司產品不能有效推廣,或銷售增長規模不能消化市場推廣費用的增加,將會對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未來發展產生一定不利影響。

從招股書來看,葫蘆娃此次發行募集資金中,約有1.4億元將用於營銷體系建設及品牌推廣項目,成爲僅次於葫蘆娃藥谷口服固體車間GMP擴建及研發中心升級的第二大用途。

一致性評價等研發“難題”待解

葫蘆娃藥業成立於2005年,以兒科用藥爲特色,主要從事中成藥及化學藥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等,化積片、尼美舒利緩釋膠囊爲獨家劑型產品,小兒肺熱咳喘顆粒(4g)、腸炎寧膠囊(每粒裝 0.3g)、腸炎寧顆粒(每袋裝 2g)爲獨家規格產品,小兒肺熱咳喘產品和腸炎寧產品在 OTC 市場佔有率位居行業第二。

擺在葫蘆娃藥業面前的還有涉及一致性評價等研發問題。葫蘆娃藥業表示,因一致性評價成本較高,一致性評價部分操作細則仍需明確,部分產品屬於改規格、改劑型、改鹽基等“三改”品種使得參比製劑難以確定,導致一致性評價仍存在較大難度等原因,通過一致性評價品種仍相對較少。葫蘆娃藥業表示,正加大投入,對當前主要銷售及具有市場潛力的化學藥品包括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頭孢克肟分散片等多個產品開展一致性評價,搶佔市場機會。

業界普遍認爲,從購買參比製劑,到開展藥學研究,從小中規模生產,再到生物等效性試驗、複覈檢驗,完成一個單品種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企業花費少則500萬元,多則1000萬元。一旦失敗,企業將見不到任何回報,不難看出,一些不具備資本實力的小企業,很可能在一致性評價面前止步,開展一致性評價對企業的資金實力和研發投入都是一定的挑戰性。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2019年1-6月、2018年、2017年、2016年,葫蘆娃藥業研發投入分別爲1919.48萬元、4333.49萬元、1962.28萬元、1119.84萬元,佔同期營收比重分別爲3.14%、4.40%、3.00%、2.30%。業內人士表示,要支撐起多個品種的一致性評價成本,葫蘆娃藥業的研發投入還有增加的空間。(記者 張秀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