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后,她是北京市首个文科女状元,如今过得怎样?

文/观心通史

1977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恢复了停滞十年的高考。全国的学子都激动不已,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这年有500多万学子参加了高考。但现实是非常残酷的,最终只录取了30万人,录取的比例非常低。

能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上大学的考生,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其中有个女孩更厉害,她是恢复高考以后,北京市的第一个文科女状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习环境非常差,但是她当时的语文成绩差一分满分,她叫刘学红。

刘学红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刘学红到农村插队,待了两年,原本渴望上大学的她,如今只能每天劳作于田间,以为再也没有希望了,最好的生活也就是做个售货员。没想到的是,在1977年10月21日,一则广播打破了她现在的生活,国家宣布恢复高考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刘学红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此后,她每天在不耽误干农活的情况下,积极备战高考,一有空就拿出旧课本温习知识。距离高考还有半个月的时候,一同下乡的知青们集体请假,回家备战高考。刘学红也不例外,她回家后,找到之前的高考试卷,大量刷题。

1977年,高考在冬天举行,考试的题目和以往不同,多以基础题、常识题为主,所以语文成为高考的重中之重,总分100分,语文占了70分。当时,语文作文的命题是:“我在战斗的一年里”,非常符合当时的大环境。

刘学红凭借着自己当知青时的所感所想,写了大约两千字的作文。高考结束后,知青们又回到了自己插队的地方,后来,刘学红回到家,父亲拿给她一张人民日报,上面竟然刊登了刘学红的高考作文,刘学红接过来一看非常兴奋。

抓住机会,实现腾飞

后来,刘学红凭借着语文只差一分满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了,她还成了北京市第一个文科女状元。1982年,刘学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国青年报工作。工作期间,刘学红把握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心尽责。

刘学红从一名基层记者,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步晋升到管理层。她先后创办了《教育导刊》《电脑大屏幕》等知名周刊,2000年正值互联网腾飞时期,她又抓住机遇,参与创办了中青在线网站,并担任总经理。

刘学红(后排右一)和同学们于北大未名湖

刘学红如今已经退休了,将接力棒传给了下一代的有为青年。2007年,刘学红将自己珍藏的那张高考准考证,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以此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刘学红每当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往事时,都会非常激动地说,自己是个“幸运儿”,幸运地搭上了高考的列车,实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中青在线总经理刘学红(左一)

结语

是啊,高考不知成就了多少有志青年的梦想,如果不是高考,或许他们真的就被埋没了。虽然高考有利也有弊,但是时至今日,高考仍然是社会中最公平的竞争方式。刘学红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是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要坚持学习,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