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這基本上是每一對父母的共識。但在韓國有這樣一位“韓國首席媽媽”,她的6個孩子都是耶魯大學的博士。

《紐約時報》更是對這個家庭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個成功的家庭,幾乎可以與美國曆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她的名字叫做“全惠星”,一位平平無奇的母親能夠將6個子女培養成爲耶魯大學的博士,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於是全惠星把她的教育經驗編匯成書,書裏總結了3個觀點,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家庭關係都有極大的啓發。

母親:絕對不要爲了孩子犧牲自己

作爲一位母親,全惠星給媽媽們的建議是:絕對不要爲了孩子而犧牲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每天只圍着孩子轉。女性是否能夠事業有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應該如何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應該如何尋求自我發展。不光是孩子纔有未來,家長也有自己的人生,不能被孩子阻斷。

這給廣大媽媽們的啓迪在於:要想成爲孩子優秀的的引路人,父母們首先要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並且堅持不懈地爲了這個目標而努力。孩子耳濡目染,纔會覺得應該和家長一樣認真生活、努力做事,父母纔會成爲他們的好榜樣。

除此之外,如果媽媽真的因爲孩子而失去自己的生活,孩子會在心裏懷有負罪感,也會讓孩子有很大的壓力。孩子會因此格外想努力達到媽媽的期待,但當他面對挫折的時候就會經受雙倍的難過。這於孩子而言是負擔,於家長而言也有種失落感。

父親:拒絕“喪偶式育兒”,讓爸爸參與進來

當今社會,由於工作壓力巨大等多種原因,缺位的爸爸不在少數。由於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缺失,造成親子關係不融洽,甚至導致孩子產生對母親的過度依賴。我們都知道,這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而全惠星的教育經驗中提到爸爸對於教育的重要影響,也提到如今“喪偶式教育”越來越高發,這一定要引起家長們的警醒與反思,父母更是應該各司其職。即使媽媽可以將爸爸應該做的事都做了,但是父親的影響依然無可替代。

全惠星說:“撫養孩子就像推手推車,丈夫和妻子就是這手推車上的兩個輪子,只有彼此尊重,互相幫助才能把子女教育這部車子推好”。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某一方家長的事。父親也應擔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好爸爸的標準可不光是能掙錢。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那麼誰都不應該缺位,父母有明確的分工才能讓一個家有序而溫暖。

三、孩子:你要學會自我成長

全惠星用自己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好的父母,不光要讓孩子學習,還會陪他們一同成長;不用告訴孩子做什麼,而是做給孩子看。家長永遠都不是孩子生活的實際掌控者,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優秀習慣言傳身教,如果孩子不愛讀書,沒關係,家長愛讀就可以;如果孩子不愛運動,也沒關係,家長出去散步的時候帶着孩子一起,讓他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孩子會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如沐春風,自己尋求內在的發展趨向和訴求。

全惠星曾經在書裏寫道:“最好的媽媽不是爲了孩子犧牲自己的媽媽,也不是愛孩子的同時也不忘了愛自己的媽媽,最好的媽媽要做孩子的引導者,不斷地學習提升,充實自己,用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我們都應該記住,好的家長不是操控者和監督者,而是引導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