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本是自然循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

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日本,每年有数万人在没有亲人子女陪伴的情况下“孤独的逝去”。

一个停水停电的杂乱房间里,整整齐齐地摆着几十个矿泉水瓶和十几袋垃圾.

一张“管理员帮帮我”的纸条,是房间的主人与这个世界最后的对话。

这样令人心惊的一幕,在日本并非偶然现象。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生前无人关心,生活无人照料,走后无人打理,后事无人理会。

在日本,“孤独逝”已经成为一个无法躲避的问题。

一位在独居生活中“孤独离去”的中年女子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

【如果我可以更健康一些的话,如果能够转世重生的话,这一次,我想要结婚】

然而,令日本人费解的是,同样在向老龄化发展的中国,却几乎很少出现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孤独离去”的多发人群大多都有这么几个习惯。

首先,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麻烦别人,也极度抗拒认识新事物和新朋友,认为人与人的直接交流非常麻烦,不与家人朋友联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宅男”。

第二个特点是对吃饭与生活毫无要求,它们可以把自己关在极小的小空间里几个月,不关心外面的任何事。

比如,那些常年住在网吧里的日本“网吧难民”,下班后,一盏台灯,一台电脑,一张小床,这两平米的空间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

最后,就是那些选择“丁克”无儿无女的独居老人,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选择不要孩子,伴侣走后便独自一人生活。

年纪大了,亲人朋友都离开的差不多了,慢慢的成为社会的“隐形人”,在一些大城市,可能连邻居可能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什么时候离去,都没有人知道。

那么,和日本文化同源的中国为什么很少出现“孤独逝去”的现象呢?

首先,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中国,“老人是宝”。

而在日本,很多人认为,“老人是累赘”。

电影《楢山节考》讲述的就是日本古代有一个地区,老人70岁以后,会被送到山上,让它自生自灭。

而在中国,比如山东,“孝”比天大,老人过寿,街坊四邻都回来祝贺。

如果对家里父母不闻不问,不仅亲戚会骂你,连邻居都会戳你脊梁骨。

对国人而言,有孝心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但没有孝心的人,一定不是好人!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中国传统教育让我们对“长者”的学识和阅历都非常尊重。

每次有国士讣告,都是全民惋惜,每一位老人,老科学家,老工程师的逝去,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巨大损失。

中国人对老人的尊重与重视,是刻在基因与骨髓里的。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中国老人堪称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不仅有广场舞,下棋,摆龙门阵这样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出门坐公交还会有年轻人主动让座。

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常态。

归根结底,这种“老无所依”的现象跟老龄化关系并不大,最大的原因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差别。

虽然日本自古以来一直在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但从对待老人这方面看,似乎只学到了一点表皮,内核其实从来没有学到过。

文丨伯牙君,编辑丨段风起,本文由伯牙君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