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有时想起来,真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感到难以置信,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城市化进程已达到50%,一座崭新的城市如搭积木一般拔地而起,从太空拍摄的夜景中,中国的城市灯光愈来愈明亮,愈来愈密集。

而在星辰大海的背后,却是每个人心中思念的故乡。

我们家乡在南部的一个小镇上,童年时,我们住在小镇下面一个远离城市的深山小村庄里。

在记忆中,家乡是怎样的?

田野里,桑竹晶莹,阡陌交通,闻鸡犬相闻。放学回家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路上打闹,抓青蛙捉到了,玩得不亦乐乎。日落时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打柴回来的三堂叔看见我顺手给了一把野生猕猴桃,我妈系着围裙站在大流苏树上叫我:“小亮啊,回家吃吧!声响传遍了整个村庄,但也不要紧,因为全村妈妈喊娃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

不管你的家乡是江南,还是塞北,只要你一想到回乡,就会感觉到一种舒展,就像袜子被泡进水里一样,岁月,慢慢地流逝,再慢慢地流逝…

停止吧,以上的一切都只存在于脑中。

其实,这个假日,开车回到乡下老家,本想看看路边熟悉的风景,家人说,现在早已经开辟了一条更直更快的路,省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最后来到村庄,记忆中那熟悉的景色一扫而光,但,又有一种更让我心塞的感觉:萧瑟,无比萧瑟。

村里的大槐树和土庙还在,不过已经被毁了。那个我曾经上过的小学校已经关闭好几年了,据说是因为生源不足而合并的,窗户玻璃早就不知道去哪了。家中的铁将军把门当然是早有预料,但家家户户几乎全是铁将军把门,要么就是只有少数几个老人看家,有的房子看起来已经破败得无法居住,摇摇欲坠。小溪依然哗哗地流着,偶尔有狗跑出来汪汪两声,更增加了寂静。

街坊阿婆一直盯着我看了好几分钟,直到我用陌生的乡音叫她“徐阿嬷”她才恍然大悟,叫我的乳名“是小亮啊”。原本将近千人的村子,现在只剩下四五十人,而且几乎全是老人,没有年轻人,只有个别家庭有几个留守儿童跟着老人过日子,等年龄再大一点也要离开村子去读书。平时几乎是静悄悄的,除了逢年过节时,外边的年轻人还会像候鸟一样再飞回来看老人、上坟祭祖。等到老人一个人走了,慢慢地,这个深藏于深山中的小山村,可能会变成荒村。

原本想在老家过一个清净的中秋,可是没想到,我家的房子,几年没人住,如今门窗都坏了,手一捏竟成了斋粉,只好放弃。

爸爸说:“好了,大家都走了,没人再回来了,证明大家都在外面的日子越过越好啊。太好了!

可是,我却清楚地看到他眼底的沉寂和惆怅。

看着这个国家越来越强盛,这个国家的人民日子越过越好,其中的辛酸和骄傲,也只有国人心中才能理解。早些年就有人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据说20多年前,上海的领导到泰国考察,被曼谷的高楼惊呆了,而现在,曼谷却望尘莫及。

“战狼2”票房的成功,与其说是电影人的成功,不如说是国人早就积攒了满满的爱国心,一直在等着这样一根火柴燃烧起来。

但是,这种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超高速变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丰富,更是在迅速拆散原有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同时,抹去了我们这代人关于家乡的痕迹。

作为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一代,你我或他,多少人从小就出生在乡下,或是小镇,然后一步步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陌生的城市中漂泊或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更大的房子、更贴心的爱人……

是啊,每个人的日子都越过越好,这样本来就不能承载太多人繁衍生息的深山,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应该逐步还其自然。

如今,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热火朝天地上演着同样的城市化大戏。只有不同的地方才会有乡村像我的家乡一样寂静无声;有些地方还没开始就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有些地方正好在城市边缘完全化身为城市扩张的一部分;有些地方有旅游或其他价值被重新开发,甚至变成新的城镇。但无论如何都要改变,许多古老的偏远乡村确实在慢慢地死去。人有物非有愁,人有物非有愁。

它是三十年城市化发展的长卷,我们也不过是嵌入其中极小且不起眼的一部分。

我的旅程,就是星海。

但星海背后,却是那些即将消失的荒凉自然村落。伴随着村庄的消失,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走出了山坳,消失的只有方言,文化和习俗。

村庄的消解,使原来的“十音”慢慢地消散,也许以前千个不同村庄不同的越人口音,最终只剩不到百个。"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孩子见不相识,就笑问客从哪里来。”从此以后,乡音就会渐渐淡忘在风中,而当回乡时,就再也没有孩子来问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