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矜持與女性情懷

文 | 風荷

散文界在大力提倡、大聲疾呼要“革命”和“創新”。即便如此,在當下散文滿天飛的形勢下,似乎進入到個人內心裏的散文還是很少。值得慶幸的是大散文、新散文都已走出了“耽於唐詩宋韻”和“茶餘飯後千字文”等舊有模式,正以健全的文體修復世界。

我也偶有閱讀散文,近來讀到陳晨的散文集《在稻田裏踏泥修行》,似乎有了一種新的領悟,對散文多出幾分敬仰。

這本散文集名叫《在稻田裏踏泥修行》,那就從這篇散文開始吧。這篇具有“在場”特性的散文雖無旁徵博引,但那種細緻入微,情感鋪設非常精準,如和沈博士的見面,以及後來的交流等等。我特別喜歡她對細節的捕捉,有很多傳神之筆。不像當下一些散文看似立意高遠,但讀來空洞無物。

“我在崑玉河的橋邊接到沈博士時,他正在瑟瑟發抖,像一株秋天漏割的稻子,乍然遇冷,在不屬於他的季節裏不知如何應付,只好機械地靠抖動身體給自己取暖。

我看看他單薄的衣衫,說,你怎麼穿這麼少?

他咔咔磕着牙齒,含混不清地告訴我,他是從海南的南繁基地陵水直接飛來的,對北京的寒冷根本沒有心理準備。

我優越而又同情地看着他,很想抱抱他,給他一點溫暖,又顧慮着男女授受不親的古訓,何況彼此間還不是特別熟悉,只好指指手裏的酒,說,走,請你喝杯酒,飲酒取暖。”

頗有幾分江南矜持,讀來更是有江南的溫婉。接下來的描寫將稻田裏的修行寫得入木三分。“講到稻子,沈博士的眼睛裏有細碎的光芒。每年,沈博士都要去陵水待上幾個月,那裏有他的三十畝水稻田,已經堅持了二十多年。他給我看陵水的水稻田照片,說,你看,這些水稻都是我自己插的,我的水稻株形多麼俊朗。”

是水稻的修行,人的修行。靈動,充滿哲思,散發着生活的元氣,很是智慧。幽默的語言,寫出了友人間的交談,更有五穀雜糧味和泥土味,還有人格魅力,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之前讀過陳晨的一些散文,那是零散的。有了這集子,可以系統地來讀讀。我驚奇於很理性的警察,寫出這麼舒緩生動和富有情懷的文字。跟着她的《在稻田裏踏泥修行》《跟着一朵雪花去北京》《流水是古鎮的書籤》《鄉間一棵草》《爲漏雨的世界打上愛的補丁》五輯作品的文字行走,全方位地領略了陳晨的精彩紛呈。有對生命景觀的聆聽俯瞰,有對豐富現實的挖掘展現。時代的、個人的一切經驗,隨物賦形,疊藏波瀾,抒寫自由而充實,朝向澄明、純粹、至善的人性境界。

站在時代前列,陳晨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文字無不體現出濃郁的家國情懷。她的創作姿態是真誠的,文字是鮮活的,情感力度綿密。元氣充溢是集子的最大特色。從現實生活裏提煉詩意。有時精心描摹,細節感人。有時以時間爲綱,點面結合。創作方法多樣,但每一篇都傾注着作家的涵養氣脈和滾燙情思,無呆板無矯飾,彰顯出人性之美之愛。

作爲一名公安散文作家,她的寫作明顯分兩塊,一塊就是像《在稻田裏踏泥修行》一樣,是完全去職業化的,寫親情、友情、愛情、人生感悟、四季風物和旅遊見聞等。另一塊以在場身份寫人民警察,以職業視野介入職能書寫。彰顯出一個作家在理性與感性的轉換。

愛和懷念始終是陳晨文字的主旋律,對人間的深情,一一在作家筆底。作家一直保持着飽滿的精神狀態,在語言、世界和內心的多元對話中張開翅膀,在細緻觀察和忽而領悟之間滋養豐盈的靈魂。無論是《探訪賈平凹的書房》裏的賈平凹,還是《鄉間一棵草》裏的祖母,《我的警察兄弟》裏的同事,在陳晨的筆底都那麼親切美好,有智性之光。特別是最後一輯幾篇挽文,如泣如訴,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讀來潸然淚下。這一切歸結着作家的真,創作的真。讀後,我的靈魂像經歷了一次洗禮。

鄉愁一直是中國文人吟詠的主題。陳晨的散文明顯也是有根的。父母叔伯,閨蜜玩伴,田野屋舍……人事景物搭乘記憶的小船駛來,在筆底掀起微瀾。40年滄桑鉅變,鄉村變成城市,未來會越來越好,有無限的可能。《在海邊》《三更有夢書當枕》等文,是對故土的不斷講述和辨認,更是一種信心和力量。

“祖母在世的時候,她就像捲心菜最外面的那一層黃葉,爲小輩們阻擋着死亡的威脅。” “祖母以她鄉間一棵野草一樣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告訴我:自然而至的死亡並不可怕,其實就是赴親人的聚會。”這兩個句子出自《鄉間一棵草》。這雖是老題材,但融入了陳晨獨到的發現和感悟。把一個老題材寫出新,難度可想而知。陳晨做到了,她不加粉飾地寫,沒有去重視奇絕的構思,更沒有炫技。恰恰以她獨特的感受和領悟出了彩。每一個字都是從她的內心噴射出來的。靈動深情,淳厚至真。一種草木氣息很快就感染、濡溼了讀者的心。此文獲得第七屆冰心散文獎也是實至名歸。

《跟着一朵雪花去北京》《草原人家》《大風堡的樹》《相看不厭敬亭山》等遊歷文章,敘述裏流淌着詩性與敬意,優美生動。風物水土,山川形勝,在她的眼裏有一種唯美的色澤和巨大的暖意。如“如果來眉山,看看眉山的樹,從這些樹上汲取力量,也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感悟吧。”(《眉山的樹子》)樹是眉山的精神密碼,也是作家內心的燭照和洞悉。“人心平了,世界也就平了。人心柔軟了,世界也就柔軟了。”(《磨心山》)磨心山之行,是作家的摩心之旅,也是磨心之旅。發微入幽的探究、領悟,使作品澄明、闊大、高遠,也最能體現她寬廣的情懷,都是上乘之作。

作爲一名公安作家,陳晨始終不忘爲英勇的警察畫像,把警察獨特的生活狀態和心靈之光展示。一是得益於警察的生活是她最熟悉的,二是作家自身有人格魅力,自覺內省,睿智達觀。她寫的文字總能明心見性,鑄魂入神。這也是陳晨經常受全國公安文聯派遣去各地採訪的原因。

如《天柱盲警》一文裏的天柱縣公安局鳳城刑偵中隊長張秀昊,爲保護羣衆和戰友安全捨身排爆,不幸被犯罪分子自制的炸彈炸成重傷,雙眼失明,左手炸斷,右手也殘存兩個手指。但他自強不息,永不言敗,在困境中突圍,利用“盲人讀屏軟件”打字寫文,重新回到工作崗位,能用微信向領導彙報當天接警情況。一個凌雲擎天的警察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肅然起敬。足見陳晨的採訪是有血有肉的。

另外《把這一天過成生日》裏,描述的英勇無畏的戰士,像閃電一樣撲向歹徒的小溫;《我的警察兄弟》裏的“阿洪”“阿喬”“阿唐”“阿京”四個個性各異,但都能獨當一面,業務紮實,雷厲風行的優秀警察形象,以及《我用文字挽留你》裏寫的三位可敬的兄長和同事。特別是聽到默默奉獻,無私忘我,卻突然因病離世的盛鍾大哥、韶輝和張欣時,作者唯有用深情的文字來挽留緬懷。這些情感飽滿,元氣十足,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字,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爲漏雨的世界打上愛的補丁》寫一位“警察媽媽”給三個悽風苦雨的孩子送去溫暖,給其搖搖欲墜的世界以支撐。扶危救困是女警內心自主生髮的道義力量和精神取向。文章用第二人稱來寫,是寫自己,也是寫其他一樣情懷的女警。綜上這類警察題材,陳晨總是得心應手,有江南的矜持溫婉,又具博大的愛意,使這本集子更爲動容,更具份量。

“在魯院,我要與文學談一場戀愛”,讀着陳晨的文字,我想她是一名擁抱生活的、內心柔軟又有悲憫情懷的江南女子。也正如陳晨自己所說“格局寬闊,所以心性豁達;理想恆遠,所以意志堅韌;夢想溫軟,所以情感守真……”她的筆底少社會環境下精神的苦悶、彷徨和孤獨,多的是自覺、勇氣和擔當,以及閱盡滄桑後的澄明。對文字滿懷敬畏,借文學來磨礪自己的心志和毅力,並寫下對生活的觀感。她的這本充溢着能量,散發着元氣的散文集很有意義和價值。

選自:

散文集《在稻田裏踏泥修行》讀後,陳晨著,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陳晨:全國公安文聯理事、散文分會副主席,《中國公安文學精品文庫(1949—2019)》(散文卷)副主編,曾獲第七屆冰心散文獎、第十四屆金盾文學獎。風荷:作品多次入選各類年度散文詩歌選本,著有詩文集《臨水照花》《恣意》《城裏的月光》等。

編輯:林薈萃

審稿:梁文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