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三月三,

群贤雅聚会稽山。

四十一人诗酒赋,

总编一集作序谈,右军挥毫铭杰作

书圣特此上书坛。

全文字数三二四,

潇洒章法二八行。

遒劲飘逸挥神笔,

古今行书排第一。

如歌如舞芳百世,

神采飞扬列仙班。

可惜真迹昭陵葬,

唯有摹本在流传。

晋人尚韵书界知,

自然天成韵律扬。

牵丝映带方圆转,

疏朗提按纵横翻。

翰墨风流今古冠,

鹅池谁不爱亭兰;

此书虽向昭陵朽,

刻石万金换也难。

史载太宗取真本,

随身殉葬在身旁,

盗墓大盗闻风至,

挖开却无珍宝藏。

又有传说李治换,

武氏合葬乾陵堪。

真迹到底在何处,

至今依旧是谜团。

后人摹本冯承素,

双沟描摹是非凡。

吾辈理当多临摹,

传承国粹多弘扬。

兰亭序集全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兰亭序不但字美,章法美,其文意更美。不但字字玑珠,而且文风清丽淡雅,所以必须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就像王羲之说的,夫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数载,生死皆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就告诉了人们要热爱生命,又要看淡无常,人人都要珍惜好当下,以免到失去一切之时才而恍然大悟,再来后悔莫及,为时已晚矣。一篇散文,却由杂叙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境界,可见书圣的思想和文采都是一流的大师级别了

版本不同,神韵却都相同
最接近兰亭序真迹的冯承素版本
牵丝连带,多点呼应,一气呵成之体势
之字姿态美如天鹅,雍容自在
铁画银钩尽显其中
大圆弧弯钩,具有飘逸豁达之气势
书圣王羲之之像,丰神俊朗,仙气飘飘
王羲之的铁杆粉丝粉:唐太宗李世民

写字和书法有什么区别,丑书是书法吗

李世民的书法

#硬笔书法#

巫娜 - 禅茶一味 [mqms2]
04:45来自书法对联大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