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三月三,

羣賢雅聚會稽山。

四十一人詩酒賦,

總編一集作序談,右軍揮毫銘傑作

書聖特此上書壇。

全文字數三二四,

瀟灑章法二八行。

遒勁飄逸揮神筆,

古今行書排第一。

如歌如舞芳百世,

神采飛揚列仙班。

可惜真跡昭陵葬,

唯有摹本在流傳。

晉人尚韻書界知,

自然天成韻律揚。

牽絲映帶方圓轉,

疏朗提按縱橫翻。

翰墨風流今古冠,

鵝池誰不愛亭蘭;

此書雖向昭陵朽,

刻石萬金換也難。

史載太宗取真本,

隨身殉葬在身旁,

盜墓大盜聞風至,

挖開卻無珍寶藏。

又有傳說李治換,

武氏合葬乾陵堪。

真跡到底在何處,

至今依舊是謎團。

後人摹本馮承素,

雙溝描摹是非凡。

吾輩理當多臨摹,

傳承國粹多弘揚。

蘭亭序集全文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翻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爲了做禊事。衆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裏,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裏。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峯,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爲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衆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 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於自己精神情懷所寄託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爲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爲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蘭亭序不但字美,章法美,其文意更美。不但字字璣珠,而且文風清麗淡雅,所以必須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就像王羲之說的,夫之相與,俯仰一世,人生短暫數載,生死皆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就告訴了人們要熱愛生命,又要看淡無常,人人都要珍惜好當下,以免到失去一切之時才而恍然大悟,再來後悔莫及,爲時已晚矣。一篇散文,卻由雜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境界,可見書聖的思想和文采都是一流的大師級別了

版本不同,神韻卻都相同
最接近蘭亭序真跡的馮承素版本
牽絲連帶,多點呼應,一氣呵成之體勢
之字姿態美如天鵝,雍容自在
鐵畫銀鉤盡顯其中
大圓弧彎鉤,具有飄逸豁達之氣勢
書聖王羲之之像,丰神俊朗,仙氣飄飄
王羲之的鐵桿粉絲粉:唐太宗李世民

寫字和書法有什麼區別,醜書是書法嗎

李世民的書法

#硬筆書法#

巫娜 - 禪茶一味 [mqms2]
04:45來自書法對聯大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