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衛人,出生在一個“家累萬金”的富有家庭。爲了在政治上求得發展,曾到處奔走尋找門路,花了不少錢財。後來弄得傾家蕩產,成了一個破落戶,遭到鄉人的白眼,有些人譏笑他,誹謗他。吳起爲此氣憤不過,殺了誹謗他的人30多個,就逃亡到別國去了。他臨行時對母親發誓道:“不當卿相,決不回衛!”

吳起先去孔子弟子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不久他母親去世了,因爲沒有按照儒家信條回家奔喪守孝,被曾申認爲不孝,斷絕了師生關係。吳起棄儒學兵去了。

公元前410年,齊國進攻魯國。據傳,因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不願用他。爲了取得魯君的信任,吳起殺了妻子,以示自己忠於魯國,於是魯穆公(前415—前383)才用他爲將。這就是有名的“殺妻求將”的故事。

吳起當了魯國將軍,即刻率兵迎敵,結果把齊兵打得大敗。吳起的軍事才能第一次顯示出來了,從此有了名氣。但魯國是一箇舊禮教特別頑固的國家,世稱“周禮盡在魯”。像吳起這樣一位“不講孝道”,曾被儒門開除過的人,自然很難立足於魯國的世卿貴族之間。吳起只好離開魯國。

吳起來到魏國,大約在公元前406年左右,吳起被任爲西河守,擔負着防禦秦國、保衛魏國西部邊疆的重任。

吳起在西河任上,還總結了自己的軍事實踐經驗,寫成了《吳起兵法》。這部書在我國軍事史上,和《孫子兵法》有同等重要的位,秦漢以前流傳很廣。

吳起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治西河27年,“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把西河治理得很好,從而“使秦兵不敢東向,韓、越賓從”,“闢地四面,拓地千里”,爲鞏固魏國西部邊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魏文侯死後,武侯即位。一次武侯與諸大夫乘船巡視西河,看到山河險阻,自以爲天賜洪福,出現了驕傲自得的情緒,貴族王錯在一旁還一味地阿諛奉承。吳起當即指責王錯,認爲這是有害於君王的行爲;並以歷代興亡的教訓相直諫,要武侯不能一味有了山河險阻,就可以高枕無憂,必須要政治清明,善於治理。

吳起的一番話,充分顯示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魏武侯聽後也不得不佩服,稱之爲“聖人之言也”。但從此吳起也就引起了王錯等人的忌恨,他們在武侯面前說吳起的壞話。武侯聽信了王錯等人的讒言,免去了吳起西河守職務。於是,吳起被迫去了楚國。

中原國家一向看不起楚國,稱他爲“荊蠻”。其實,楚國在春秋以後並不比中原國家落後,春秋時吞併諸侯國最多的就是楚國。據清人顧棟高的統計,春秋間楚滅國達42個。直屬中央的郡縣制,是楚國在吞滅鄰國的過程中首先發展起來的,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89年。

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又整頓田制和軍賦,實行了“量入修賦”。到春秋後期,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白公勝企圖進行一場較大的變革,結果被以葉公爲首的一批舊貴族所撲滅。此後,楚國的政治越來越腐敗,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到楚聲王(前407—前402)時,由於他的暴虐,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聲王爲“盜”所殺。聲王死後,他的兒子熊疑即位,是爲楚悼王。

楚悼王即位前後,一直受到新興的三晉威脅。公元前404年和公元前391年,楚國兩次被三晉所敗。第二次由於向秦國送了厚禮,才得以在秦國的幫助下講了和。在國內,舊貴族既腐敗又專橫,結果弄得國貧兵弱。楚悼王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很想變法圖強。正在這時,吳起從魏國來到了楚國。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先任命他爲苑地守。吳起治苑的時間不長,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經濟發展了,邊防鞏固了。於是,楚悼王便用他爲令尹。令尹這個中央政府的官職,和中原國家的卿相或相國差不多,是直接輔佐國君統領大臣處理國家大事的。

吳起受到重用後,決心在楚國進行一番巨大的改革。他和楚悼王制定了一套改革辦法。主要內容是:

第一,限制舊貴族,改變世襲的分封制,“廢公族疏遠者”。規定:封君凡超過三世的就取消爵祿,把住在國都的舊有顯貴遷到“廣虛之地”(即地廣人稀的地區)。

第二,厲行法治,嚴明法令。“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裁減無能無用的官員,廢除不急需的官職)。

第三,整理財政,節省費用,獎勵耕戰,加強國防。把裁減下來的爵祿,用來撫養士卒,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第四,建設國都,重視人民生計。改變國都原來那種簡陋的兩版高的城牆,把城牆加高,以增強首都的防衛能力。

吳起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改善財政和增強軍事力量方面,從而使國家富強。經過這一改革,那些腐朽、頑固守舊的貴族勢力受到了打擊。一些無所作爲、作威作福、“上欺主而下虐民”的舊貴族官僚被撤換了。這樣,統治的效率提高了,楚國出現了新氣象。

吳起變革的時間雖不長,但在楚國卻造成了比較深遠的影響。經過吳起的改革,楚國去世有所強大。不僅過去欺負它的三晉不敢再輕易地侵襲,而且楚國還向外開拓了疆土。它西伐秦,南收楊越,北並陳蔡,成了南方的一個強國。但就在楚國走向強盛之時,積極支持革新的楚悼王突然死去。

吳起變革的後臺一倒,原來那些在變革中受到壓抑和打擊的舊貴族,便乘機發動了政變。吳起正在爲悼王辦理喪事,叛軍包圍了他,並以亂箭相射。吳起的新政被廢除了。楚國的舊勢力又有所抬頭,使楚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受到嚴重地阻礙。雖然楚國地大物博,也未能成爲統一六國的力量。

公元前404年,田和(即田太公)立。這時正是姜姓齊國的末代國君齊康王即位。康王是個昏君,他貪戀酒色,不理朝政。於是,在公元前391年,田和藉機把這位昏君放逐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爲他的食邑。田和成了事實上的齊國之君,姜氏齊國到此變成了田氏齊國。

到了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田和與魏武侯在濁澤相會,請求魏侯出面在周天子面前同各諸侯國周旋,照着當年三家代晉的先例,把自己也正式立爲諸侯。第二年,田和即被周天子封爲齊侯。田氏在齊國的政權合法化了。

田和取代姜齊爲侯,標誌着齊國新興勢力已經正式掌握了政權。但是,任何新政權建立以後,也不會一帆風順地鞏固發展。由於舊勢力的影響,以田氏爲代表的新興勢力的發展道路,還是坎坷不平的。

田和正式列爲齊侯後30年,田因齊即位,他就是後來的齊威王。當時新舊勢力之間的鬥爭還很激烈。擺在威王面前的田氏齊國,問題仍然不少。在內部,朝內朝外還有像阿大夫那樣身居高位、不盡職守、喜歡拉拉扯扯的官吏。這些人拉幫結夥,以邪壓正,打擊排擠正直官員。這對新興封建統治政權,就像腐蝕劑一般,是很大的危害。

在外部,田氏雖被周天子正式列爲諸侯,併爲各國所承認,但由於國勢弱,仍然被別的諸侯國看不起。因齊即位後,曾接二連三遭到別國的侵襲。據《史記》載:即位的第一年,韓、趙、魏就攻齊;到第六年,魯國也來進攻;第七年,連那時力量不大的衛國也欺負起齊國來了;到第九年,趙國又再次攻齊。

齊國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因齊上臺9年,對此一籌莫展,只好委政於卿大夫,聽之任之。這樣下去,當然對齊國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是不利的,引起了齊國人民極大的不安;特別是新興封建階級裏有眼光有作爲的一些代表人物,心裏更爲着急。他們希望改變這種現狀,使齊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鄒忌鼓琴諫威王的故事,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產生的。鄒忌,應該說是齊國新興封建階級中的一個有識之士。他眼看齊國再這樣下去,確實很危險,於是,不顧個人得失去勸諫威王。齊威王最喜歡聽琴,鄒忌聲稱給威王演奏。可是,鄒忌調整好琴絃卻停了下來。威王問他爲何不彈他說,我不光會彈琴,還有一番彈琴的道理呢。於是就借講“彈琴”的道理勸諫威王。齊威王聽後,很受感動,即用他爲相,輔佐自己整頓朝政,下決心要勵精圖治。

齊威王用鄒忌爲相後,採取了許多措施,其中主要的是修明法令,整頓吏治,集權中央。提出“謹修法而督奸吏”,首先做到端正君臣關係。鄒忌認爲,應該樹立正氣打擊邪氣:做臣下的,要盡力竭力地輔佐國君,把國家的事放在第一位;做國君的,要順民心,體貼民衆,要親賢人,遠小人,鼓勵臣民進諫,不爲阿諛奉承的人所矇蔽。只有這兩方面搞好,國家纔有希望。

齊威王完全採納了鄒忌的意見,曾下令臣民們:有能當面提出批評建議者,給上等賞;用書面提出給中等獎;在街頭巷尾批評議論者,只要傳到國君耳裏,也要獎賞。據《史記·田世家》講,這詔令下達後,開始時提批評建議的人爭先恐後,“門庭若市”,數月後才慢慢減少。

齊國經過威王和鄒忌的努力整治,在不長時間內就大治了,史稱威、宣時“齊最強於諸侯”,不僅打退了趙、衛的侵襲,還迫使趙國歸還了侵地長城。三晉中最強大的魏國,也多次被齊國打敗。有一次,把魏王圍在濁澤,魏惠王只好獻地求和。還有兩次與魏的較量,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一是“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一是大家熟知的馬陵之戰,兩次都把魏國打得大敗。

桂陵之戰是戰國史上有名的大戰役,事由魏攻趙開始的。當時魏派將軍龐涓率兵圍攻趙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決定以田忌爲將,孫臏爲軍師前往救趙。

孫臏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認爲魏攻趙,兵力全部集中在邯鄲周圍,國內兵力必定空虛。這樣,齊若揚言進攻魏本國,魏王必調回攻趙之兵自救,齊在途中截殺回國的魏軍,出敵不意,定能大敗魏軍;齊兵不用去趙,而趙圍自解。

於是,齊軍聲稱出兵進攻魏都大梁的門戶襄陽(今河南睢縣境),襄陽一破則大梁難保。魏國聽到後,果然急調龐涓回兵相救。與此同時,孫臏則選擇了魏軍回兵必經之地桂陵(今山東菏澤境)設下埋伏,結果大敗魏軍於桂陵,主將龐涓被擒殺。

桂陵之戰後,齊國就自稱爲王,而與戰國前期稱強時的魏國相抗衡。後來魏惠王採用了惠施的策略,與齊威王在徐州相會,相互正式升格爲王。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戰國史話》。《戰國史話》作者爲謝齊、彭邦炯,兩位先生均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