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有人提问:地球绕太阳转,速度毫秒不差,但是,轨迹是椭圆的,说明有个力干扰,这力来自何方?

这是一个缺乏基本常识的问题。

首先地球运行毫秒不差是什么意思?地球每年的运行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果严格地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地球实际上不管是公转还是自转都是从快到慢的,而且还在慢下去。一项研究认为,在地球形成不久的40亿年前,1年为1460天,13亿年前1年大约500天,4.4亿年前的奥陶纪1年大约412天,4.2亿年前1年是400天,3.7亿年前的中泥盆纪1年将近398天,如今1年仅为365天。

地球自转每天的时间也一直在变化着,距对100年地球自旋时间的统计分析,每天慢了千分之1~2秒,也就是1~2个毫秒,这就是打破了问题毫秒不差的论断了。为了弥补这种变化,科学界从1972年到2012这40年间,增加了25个闰秒。也就是这40年,地球每年慢了0.6秒,一共慢了25秒。

现在的1个回归年确定时间为365.242199174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并不是地球每年转动毫秒不差,而是根据1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计算出来的结果。同理,一个恒星年为365.25636个平太阳日,或365日6时9分10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目前的标准纪元,即J2000.0, 以Terrestrial时2000年1月1日12:00作为起始计算的。

在科学探索和研究中,为了准确确定光年等尺度,一般采用儒略年,即把每年定为365.25天,也就是31557600秒。

运行轨迹椭圆是天体的基本运行规律。

所有的天体运行都受到各种各样外力干扰,比如地球的运行最大的外力就是太阳,是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运行的,太阳引力是其主要干扰;同时地球运行还会受到来自金星、月球、火星、木星的干扰,甚至还收到太阳系以外的恒星干扰,这个运行轨道就是在这些复杂因素下形成的。

在行星运行过程中,正圆轨道才是一种特殊的运行轨道。这种运行轨道条件要求极其苛刻。首先必须摒弃掉太阳系所有行星和各种天体,只留下一个太阳和地球,甚至距离太阳较近的恒星也要移除到更远的地方;其次地球的能量和动量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就是在任意时刻地球的动能Ek和势能Ep的关系必须满足Ek=-Ep/2;或者说Ek=-Ep/2时,地球运动方向垂直于日地连线,这种关系必须永远保持下去,一点小的扰动就会发生改变,使这个正圆轨道变成椭圆。

而椭圆轨道才是宇宙中广泛存在的轨道,因为椭圆轨道是任何天体对附近天体引力的折中。我们宇宙充满了各种天体,而且理论上引力是无限远的长程力,任何天体都不可能鼓励的存在于一种单独的引力影响中。

行星是在恒星形成后残留的渣滓中聚集而生成,开始生成就受到各种撞击和相互轨道的引力摄动,因此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一个正圆形。椭圆轨道运行符合开普勒三定律,即:

1. 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 行星的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所有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地球运行轨迹还会一直变下去。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永不停歇。如果这个世界一切都停止了,这个世界也就死亡了。

地球轨道与太阳的距离和地球本身的自转公转时间也在继续的变化着,趋势就是渐行渐远,时间越来越长。俄罗斯科学院的叶莲娜·皮季耶娃曾作过一个详细分析,它研究了1913年到2003年的31.7万份记录,结果发现地球没1个世纪与太阳平均距离拉开了7米左右。这就是说1亿年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要远7000千米。

而地球自转时间也有长期减慢的趋势,这种减慢的速率约1个世纪1~2毫秒,约35000年增长1秒。这样1亿年一天会增长2857秒,10亿年就是28570秒,每天就有约32个小时。

这种变化的机制很复杂,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说法,大概涉及的原因有宇宙膨胀、太阳质量不断减小导致的引力减弱、月亮与地球引力潮汐互动等多方因素,各项研究也有继续商榷和提升的空间,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要说明地球和宇宙运行都不是一成不变毫秒不差的,而是不断变化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既不要陷入神秘的泥潭,也不要轻易的下一个结论。

就是这样,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