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三件套,人人都知道

文图原创 / 尽色

昨天在某平台发了篇文章,讲的是镇江一家老字号的小吃店。很快,就有吃货留言说:怎么不写写镇江另一家老字号——红星小吃店?偏心!

我笑笑,嘿嘿,一切尽在预料之中。

红星在镇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片儿汤、小馄饨配茶鸡蛋、锅贴这三样,是红星的“标配”,虽然任何一样的味道,都算不得镇江顶尖的。然而,如果一位镇江人,如果说没有在红星吃过,真的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吃货。

就比如说,很多人念念有词的红星锅贴,能说顶尖的味道吗?荠菜鱼茸包才是更绝妙的吃法,并且帮镇江拿过第五届全国烹饪大赛的金奖。

神奇之处恰恰在于,并非绝妙滋味,却能陪伴几代吃货的成长。我对红星尤其情深,四牌楼红星拆除前,当时的负责人骆经理特地约我去吃了“标配三件套”。

那是2014年9月23日的上午,一天后,红星小吃店就要拆除。

事实上,四牌楼是镇江人会意的一种叫法,其实准确的门牌是大西路94号(紧邻钓鱼巷)。那一天,我用相机记录下了红星营业时的最后影像——

当时,“红星小吃店”的招牌上,还写有一行小字表明所属:“镇江市第二饮服公司”;店外是一排蓝色的围挡,显示着这里即将拆除;而在店门口,非常抢眼地竖着2块牌子,写着“红星小吃,正常营业”“正常营业,正常!”

无论对于我还是骆经理来说,这都是终生难忘的一顿小吃。

我一边吃,骆经理就坐在一边,不停地给我讲红星的过往。她说得很动情,我不太敢对视她的眼睛。她说,红星诞生于上世纪1956年的公私合营,其前身是位于电力路附近的“仓巷烧饼油条店”。

上世纪的60年代中期,红星搬到大西路与电力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20世纪80年代,因电力路拓宽,又搬到大西路337号,在中百一店的对面,后又迁到大西路94号。

1996年,二饮服公司找骆经理谈话,动员她承包红星。当时交给她两个任务:把锅贴生意大翻身;负责七八个人的工资……骆经理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在红星上班,对这家店的感情无人能及。她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当时在一篇新闻稿里,记录了红星拆除前的那顿小吃,稿子里还提到了正在一旁正在包馄饨的孔女士。

孔女士说:她是最初跟骆经理一起创业的,承包之前,她只能拿到五成工资,经过他们几个的努力,不仅锅贴的口碑在市民中叫响,杂什包子、片儿汤、草鞋底烧饼、葱油烧饼、鲜肉混沌、马蹄糕、雪饺、凉面等也纷纷叫座,最多时,在售品种达到20余个。

“刚创业时,2斤馄饨皮都卖不掉!现在一天能卖20余斤,折合馄饨180-250碗;锅贴50斤(一两5只);片儿汤50余碗……”骆经理当时补充说。

孔女士说:一转眼,整整18年过去了,我现在的工资是3000多元,但这里的店,也要走向终结了。

我在那篇文章里记录下,当时她们一个59岁,一个已是65岁的老人,老红星不仅是老镇江的记忆,也存放着她们的青春……

在很多镇江人的童年回忆里,骆经理就像电影《吕蓓卡》中的女管家,阴郁而有点怕人的样子。她的面相是有点凶凶的,实际上,她是个内心绵柔的人,在我吃完那顿小吃后的隔天下午,她履约回馈老顾客:所有小吃半卖半送。

她说:“就当作告别吧!”

我知道她当时请我吃小吃、和我谈起那么多过往,是希望我能帮她呼吁一下,能把他们放到拆除的红线之外。她也知道这不能看,明知不可能,她还要再试试。

我当时也没有帮她表达这层意思。

照片不会说谎,当时红星的就餐环境,已经脏乱差到了极点。回忆也许是美好的,会人为地美化,比如很多人认为有味道的筹子(交钱取食的凭证),实际上是多么的油腻不堪。

我当时虽没有看到红星今天的模样,但是,我已经意识到,拆除并非坏事,对于红星来说,可能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

我只是一个人又去拍了一张红星最后的样子。

今天我特地又去红星买了片儿汤和锅贴。面凶心善的骆经理已经不在店里做事,她的徒弟老刘依旧站炉子炕锅贴,锅贴还是底部香脆、馅料多汁。

孔女士像2014年一样,给我烧了一碗片儿汤,色彩丰富,撩人食欲。之前去,筹子已经干净清爽得多,还是一位小姑娘的模样,今天已经换成机打票,更像一位新嫁娘。

我一位老大哥说,考量一碗片儿汤是否地道,就看配料。

这碗片儿汤里,白白的面皮,半隐在苍黄的面汤之下,汤料里该有的都有了,零碎的蛋皮,柔韧的金针菜,粉红的肉丝,嫩黄的笋片,紫红的肝肫以及青绿的毛菜……一如2014年的模样。

孔女士对我憨厚一笑,老刘也认出我,揭开盖子任我拍锅贴,门口停满的自行车以及坐满的食客表明,重生是成功的,拆迁的影响比骆经理想象的负面性,要小得多……

小吃店不必追求极致的口味,小吃店卖的就是“一热三鲜,一冷三变”的人间烟火气;食客图的就是方便与物美价廉;做小吃店就是“坚守”两个字……守下去,又是一代人的回忆。

文图原创

感谢转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