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技術領導力 ”關注    每天 早上8:30 推送

作者| Mr.K   編輯| Emma

來源| 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老K之前寫了過一篇《 馬化騰和張一鳴的灰度思維:普通人追求安全感,高手擁抱不確定性 》,讀者反饋不錯,本篇我們進一步探討:灰度思維,黑白決策。

01

高手的“一流智力”模式

普通人的思維非黑即白,停留在單一維度的線性思考;高手的思維是多元化的,善於分析事物的灰度邊界,從而洞悉事物本質。

灰度思維,黑白決策,看似乎兩個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怎麼能融合到一起呢?

高手有自己的思維與打法,分析了許多科技大佬,發現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灰度思考,黑白決策。

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運氣?答案就在於你能不能調用這個一流智力。

《了不起的蓋茨比》

02

什麼是灰度思維?

灰度思維,是最接近世界真相的思維模式。真實的世界不是棱角分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圓潤的,混沌的,無常的,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隨時可以變成白,白隨時可以變成黑,這就是灰度。

灰度思維,就是認知一件事的兩級中間的區域,你會發現這個區域的範圍是很大的,也就是說生活和工作當中大部分事情都是灰度的。

普通人的認知依然是停留在定性的狀態中,也就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的,對於其中程度的把握,量和度的把握,其實是缺乏的。帶來的問題是,對事務的認知維度卡在是與非、有和無、能與不能的線性思考過程,難以跳出過程,也就難以得到合適的結果。

西方人更注重過程的公平,而中國人則講究結果的公平,灰度思維可以融合過程,直抵結果。比如要允許別人犯錯誤,對別人要求不能太苛求,對眼皮底下發生的很多事情可以視而不見,只要結果是符合人心所向,就可以適度放開。

灰度思維的本質,就是時刻懷着開放的心態動態的去認知事物,永遠做好接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準備。勇於面對不確定因素,均衡——失衡——再均衡,不斷的重複這個過程,善於平衡局面,是最高境界的思維藝術。

任正非是最懂灰度哲學的企業家,他曾經說過:

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度中脫穎而出,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03

灰度思維 ,生活中無處不在

理解了灰度思維,那麼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如何運用呢?

灰度思維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互聯網產品發佈,由於互聯網產品迭代速度非常快,用戶量巨大,頻繁的發佈新版本,一旦出錯,造成的影響太大,試錯成本太高。所以,通常會切一部分用戶來體驗新版本,以便收集數據,獲得用戶的反饋,版本穩定後再切到所有用戶,這就灰度發佈。

這種小心求證,大膽實施的方式,灰度的軸就是用戶範圍,小範圍試點,大範圍鋪開,大多事情的分析中可以伴隨灰度測試,平滑過渡到黑白的選擇之中,能夠避免很多浪費掉的成本。

老K的下屬,去年的時候想嘗試社區電商,作爲電商領域的老兵,老K知道水有多深。如果直接拒絕下屬的要求,勢必會打擊大家創新的積極性,如果同意下屬的方案,公司將要投入上千萬的成本。

這時候,老K採用了灰度思維,社區電商是電商未來方向,值得探索,於是老 K給下屬10個人,半年的時間,如果折騰出每天1千單,就繼續投入資源,達不到目標就停止項目,項目的核心成員在項目成功之後,可以分配部分期權。既解決了試錯成本的問題,又解決了團隊利益分配的問題。

後來證明這個學費是值得交的,項目本身沒有成功,但是鍛鍊了人才,讓我們對行業的理解、對企業自身的理解更深入了。後來這個項目組,在別的項目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灰度思維之下,進行了小範圍的試錯,失敗了就及時止損,成功了繼續加大投入。從做與不做的單一線性思維中,解脫出來,站在試錯成本的軸線上,找到了出路。

03

高手心法:灰度思維,黑白決策

前面我們探討了灰度思維,那麼,既然說灰度思維這麼重要,黑白還有意義麼?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哪些情況適用灰度,哪些情況要黑白分明呢?

中國是人情社會,爲人處世都講究情面,許多商業大佬都是洞察人性的大師。

任正非就是一位的“人性大師”,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可謂清澈見底。

“任正非”,人如其名:既正,又非。非就是正,正就是非;非中有正,正中有非。

任正非曾說過:

對於和人有關的,我們要多用灰度,泥沙俱下,纔是河流。

對於和事有關的要儘量黑白分明,對於創新相關的要多用灰度,而跟執行有關的要黑白分明。

策上, 不能灰度的,必須在兩難中堅決拍板,非黑即白,所以叫“黑白決策”。 決策前 儘可能多的找 到不同緯度的灰度軸,按照 量尺灰度思考。 當中間的灰度部分被我們梳理完了之後,你會發現,結果就是黑白的,所以要灰度分析,黑白決策。

老K的朋友安德魯,半年前在考慮跳槽的問題,人到中年,職場選擇慎之又慎,對方開出的條件肯定是足夠吸引的,否則以安德魯這個上市公司CIO的身份,不會動心,畢竟在現在這家公司呆了7年。

老K幫他分析,以他目前的級別考慮的肯定不是漲薪30%之類的問題,而是職業生涯能夠再上一個臺階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企業文化與個人價值觀的匹配度, 如何不匹配, 任憑你才高八斗,能力無法施展,也是很無奈的,前車之鑑就是陸奇之於百度。經過灰度分析,安德魯最終沒有跳槽,而是留在原來的公司,去開拓新業務,實現了技術與商業的完美融合。

分析的過程是灰度的,考慮文化匹配、職業目標等灰度軸,梳理完灰度邊界,答案已經很清晰,就可以黑白決策了。

如果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請 關注“技術領導力”公衆號 點在看 轉發朋友圈 ,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跟老K一起,每日精進。

參考:

1.《普通人追求安全感,高手擁抱不確定》,何加鹽

2.《最高境界的思維,叫“灰度思維”!》,量見

作者簡介 K ,知名電商公司技術老K級人物。武做過CTO,文出過暢銷書,帶你一起洞見技術新時代。

-END- 

這是公衆號作者老K的私人微信

席位珍貴,至於老K加不加你,隨緣吧!

加入讀者羣,跟100位CTO學習交流

關注公衆號,回覆“加羣”

大家在看:

1. 讀了許多老K的文章,老K到底是誰?

2. 業務方的一堆需求,被我一句話懟回去了!

3. 開發刪庫,運維背鍋?CTO用漢德公式定責

4 . “碎片化中臺”是什麼鬼?BAT都在拆中臺

5. 團隊離職率30%,被CTO懟了:這5招記住了!

6. CTO丟給我《技術管理30條軍規》照着做!

7. 今日頭條28歲程序員,財富自由提前退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