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藥證直訣》又名《錢氏小兒藥證真訣》、《錢氏小兒藥證》、《錢氏小兒方》,由錢乙弟子閻孝忠整理編撰而成,約成書於北宋徽宗政和四年(約公元1114年)。此書是一部專門論治小兒疾病的著作。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爲 “幼科之鼻祖,後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

分上、中、下三卷,捲上是“脈證治法”,論述小兒脈法、生長發育、五臟所主、五臟病,急慢驚風、發搐、傷風吐瀉、咳嗽、黃疸、盜汗、疳積、瘡疹候、初生疾病、小兒雜症等81種;卷中“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即錢乙親手治療的醫案23例;卷下共載兒科藥方118首,大多爲錢乙在前人古方的基礎上化裁或新創。 
一.《小兒藥證直訣》與錢乙 
錢乙,字仲陽,北宋山東鄆城(今山東平縣人)。錢乙幼年孤苦由其姑父母撫養成人,並跟隨姑父學醫;精通兒科及內科、外科等,臨證善用丸散,善補腎陰,重視升降,反對呆補竣攻與妄攻誤下,奠定了中醫兒科學基礎。錢乙爲人博學而多術,治癒長公主女兒一舉成名,後又任太醫丞名震京師。其門人閻孝忠在《小兒藥證直訣·序》讚揚說:“其治小兒,賅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於時。其法簡易精審,如指諸掌。”
可以說《小兒藥證直訣》是中醫兒科成爲獨立學科的標誌性著作。爲什麼這麼說呢?

一,自宋神宗開始,太醫局成爲中央醫學教育機構,下分九科:大方脈、小方脈等。小方脈即指兒科,自此小兒科正式成爲一門獨立的臨牀學科;
二,從脈證治法到兒科藥方,再加醫案佐證,《小兒藥證直訣》已形成一套較完善的成體系的兒科學理論;
三,《小兒藥證直訣》是一部有獨特診療方法的兒科專著;
四,它的作者錢乙是一位不但繼承了前代醫術,又富有創新精神的學驗俱豐的兒科名家。
錢乙治學主張匯通古今,不拘古法,創制新方,從而闡發小兒五臟辨證。明代宋濂評論說:“錢乙深得張機之玄奧,而擷其精華,五臟之方,各隨其宜。” 
二.捲上理論特色及卷中醫案舉隅 
1. 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 
開篇“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 即小兒未出生時,五臟六腑雖已成形,但形態和功能都不完全;出生後,臟腑功能逐漸健全,但仍“全而未壯”。所以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血氣未實”,“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 
需要指出的是首次提出小兒“純陽”,“孩子三歲以下,呼爲純陽,元氣未散”之說的是《顱囟經》。這爲後世“小兒純陽之體”理論打下基礎。錢乙據此與小兒“血氣未實”等,又爲“純陽之體(指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又未經情慾克伐,胎元之氣無耗損,如萬物欣欣向榮之象)”的生理特點強調:“小兒易爲虛實,脾虛不受寒溼,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 所以小兒病理特點可概括爲“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自此錢乙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確立了輕靈柔潤的治療原則,反對“痛擊”“峻補”“峻瀉”。比如卷下的一些方劑:地黃丸;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幹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此方乃《金匱》腎氣丸去桂枝、附子,“三補三瀉”,補大於瀉,補而不滯,充分體現了“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思想,柔潤和補。《小兒藥證直訣箋正》說:“仲陽意中,謂小兒陽氣甚盛,因去桂附而創立此丸,以爲幼科補腎專藥。” 
2. 兒科診斷四診尤重望診 
兒科一直以來被稱爲“啞科”,古人也早有“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可見兒科診治之難。而從四診來說望診對於兒科似乎更實用些。故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提出“面上證”:“左腮爲肝,右腮爲肺,額上爲心,鼻爲脾, 頦爲腎。赤者,熱也,隨證治之。” 他在病案的論述中提出面青可見於肝旺或驚風,面黃可見於黃疸、疳積、胎怯或脾虛驚,面晄白可見於胃氣不和、胃虛冷、蟲證、積痛,面黑無光澤爲腎虛等。目內證:“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 錢乙用白睛的色澤以及深淺歸屬臟腑,並確定治療方劑。另外,瞳仁爲腎所主,目無精光,爲腎虛,可用地黃丸。 
小兒體小脈細,在診治時又常易哭鬧,故小兒脈法也難評。錢乙刪繁就簡,在卷首提出小兒脈法:“脈亂不治,氣不和絃急,傷食沉緩,虛驚促急,風浮,冷沉細。” 只分六種對應常見六種疾病:脈亂爲不治證,脈弦急爲氣不和證,脈沉緩爲傷食證,脈促急爲虛驚,脈浮爲傷風,脈沉細爲受冷。可見《小兒藥證直訣》使兒科脈法變得更加方便實用。 
3. 創立小兒五臟辨證綱領 
錢乙在捲上以五臟爲基礎,以證候爲依據將風、驚、困、喘、虛歸爲肝、心、脾、肺、腎五臟所主。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切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溼則內生氣。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搖;虛則臥而悸動不安。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
交易擔保 五味菁華 激活心臟源動力,活力從心開始 小程序
據五臟辨證,提出治法方藥。心氣熱,導赤散;心實熱,瀉心湯;心虛熱,生犀散;心虛肝熱用安神丸;肝實熱,瀉青丸;若肝腎俱虛則用地黃丸滋水涵木。脾實熱,瀉黃散;邪熱傷脾,用玉露散;若脾氣虛則用益黃散。肺實證,瀉白散或甘桔湯;肺有痰熱,用葶藶丸;若肺氣虛則用阿膠散。腎虛證,用地黃丸補腎。 
從現在看來根據五臟辨證確立相應的治法方藥不只適用兒科,導赤散、瀉心湯、地黃丸、瀉白散等方劑已被廣泛應用於內科。 
4. 善用丸散、劑型多樣的用藥特色 
《小兒藥證直訣》中記載118首方劑,用藥精當,考慮周全,爲兒科治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特色如下:
①尊崇古方,靈活加減。如,小兒傷風發熱、無汗、咳嗽、喘急應用麻黃湯,但錢乙因原方量大效猛而小兒肺臟嬌嫩恐不能承受,故“錢氏麻黃湯”對仲景麻黃湯做改動:先用肉桂易桂枝,減弱其助發汗之力;然後繼原麻黃湯“麻黃先煮,減二升,去上沫”,錢乙再將麻黃漉出曬乾,更減輕原湯發表之力;杏仁減原方70個爲7個炒黃研膏,使肺氣肅降不致太過,藥性更加緩和,方後再注:“汗出爲度,自汗者不宜服”。用於兒科發表劑可見錢乙之苦心。又如“甘桔湯”治小兒肺熱,手掐眉目鼻面。改仲景桔梗湯甘草二兩倍於桔梗一兩爲桔梗二兩倍於甘草一兩,功效也由排膿解毒治療血腐膿潰的肺癰變爲清開、宣瀉肺熱治療肺實證。
②治療兒科疾病多用丸、散,具有服用方便,簡便救急等特點。卷下方劑丸劑有65首,如涼驚丸、調中丸、五色丸等,散劑有38首,如瀉白散、白朮散、益黃散、異功散等。
③用藥重視顧護脾胃。以方劑舉例:白朮散,以四君子湯爲基礎,加入藿香、木香、葛根,治療小兒脾胃久虛病。藿香、木香芳香醒脾,升降中氣,理氣寬中,葛根不用其升提清陽,卻取其止瀉止渴,合人蔘、甘草以生胃中津液。治療小兒脾胃虛弱,津虛內熱。所用丸劑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益胃之品作賦形佐料,或以米飲、乳汁、人蔘湯等送服藥,既顧護了脾胃,又益於小兒接受和脾胃吸收。
④錢乙用藥喜用藥引,既可引導藥物直達病所,又便於服藥,更好地發揮療效,如用金銀花湯服涼驚丸,用砂糖水服安神丸,用紫蘇湯服白餅子。 

錢乙臨證還特別善用五行理論。他指出如果患兒出現 “一髒實,一髒虛”,則當遵守“補母瀉本髒”的原則。比如“肝病見秋”,正當肺令,卻木旺反侮,出現“木旺侮金”,肝實肺虛,治療當補脾、瀉肝,即補肺之母髒—脾,瀉本髒。張志聰說:得所生之母氣,而能支持也。故補脾用益黃散瀉肝用瀉青丸。明摟英指出:五臟相勝,病隨時令,乃錢乙擴充《內經·藏氣法時論》之旨,實發前人之所未發者也。假如肝病見於秋及日晡肺之位,知肺虛極,肝往勝之,故當補脾胃瀉肝也,餘仿此。
卷中第二個醫案充分反映了錢乙應用望診、五行理論、五臟辨證等治療小兒疾病的方治特色:“廣親宅七太尉,方七歲,潮熱數日欲愈。錢謂其父二大王曰:七使潮熱方安,八使預防驚搐急搐。王怒曰:但使七使愈,勿使八使病。錢曰:八使過來日午間,即無苦也。次日午前,果作急搐。召錢治之,三日而愈。蓋預見目直視而腮赤,必肝心俱熱,更坐石機子,乃欲冷,此熱甚也。肌膚素肥盛,脈又急促,故必驚搐。所言語時者,自寅至午,皆心肝所用事時。治之,瀉心肝補腎,自安矣。”錢乙當日來見到八太尉雙目直視,腮紅,據面上證可知此是心肝俱熱證,而且發現他喜歡坐在石凳子上,是熱甚,加之八太尉素來身體肥胖,脈急促,故錢乙診斷他必發驚風抽搐。時間上,從寅時到午時,也就是凌晨三點到中午一點之前,按照五臟與時間相關性,是木、火所主的時刻,驚搐易在此時發生。根據“補母瀉本髒”的原則治以瀉心肝之熱,滋補腎陰,疾病很快好轉。錢乙診斷小兒疾病之神淋漓體現。 
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實在可以說是中醫兒科成爲獨立學科的標誌性著作,值得我認真研究和總結。
- 完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