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民服务。聚焦农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他们追求幸福、快乐、满意的具体事情入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困难和精神困惑。——摘自《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文明实践,岭北探索”系列报道⑤』

“急救培训已经过了半年,手法您还记得吗?”

“记得啊,我在家还把我小女儿当成对象,经常练习呢。”

话音刚落,诸暨岭北镇村级应急救护员周凤花便找来布条向记者演示了起来。前后不过10秒,专业的“8”字形绷带包扎法利落完成。

周凤花(黑衣)演示“8”字形绷带包扎法

“这个简单,我们也都会的,心脏复苏(术)我们也能给你演示。”在周凤花身边,她的两个朋友正好也是村级应急救护员。“目前我们只是帮忙包扎下小伤口,希望永远用不到其他重要的急救知识,愿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岭北镇地处大山深处,最近的120急救车远在璜山镇,最快也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镇域内老年人居多,随着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救人员紧张问题亟待解决。2019年11月,岭北镇通过诸暨市红十字会把医生请到了镇政府,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考试通过后,“持证上岗”的救护员覆盖了岭北镇所有自然村。

“记得有次邻居手掌划破了,自己包扎后去了卫生院,医生说手法比他自己都包得好。”救护员周凤花说,自己掌握急救知识后,还教会了不少邻居,这些跟健康、生命息息相关的技能,她不能学了就忘,时常练习已成为习惯。

2019年,村民接受专业培训

传统救护寄希望于医院,新型救护则提倡人人都要掌握基本救护常识。争分夺秒,时间节省越多,生命的希望也就越大。

“发生紧急情况后,村民可以先叫救护车,再联系村里的救护员,这样就有两手准备,以最快时间挽救生命,尽可能减轻危重村民伤残程度。”岭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患有慢性病的村民和60岁以上老年人到镇卫生院中医科就诊,镇里还会有一定补助;除此之外,镇政府还会定期邀请乡贤专家进行集中义诊。

“当时镇政府所有工作人员先接受了培训,村民们也都积极报名参加,所以每个村都有好几个掌握急救技能的村民。”岭北镇社会事业服务管理办主任周凯琳说,“救护员证”有效期为3年,作废后需重新参与培训、考试。目前,镇政府也已配备AED(用于抢救心脏骤停的自动体外除颤器),任何有需要的村民都可以随时取用。

村级救护员“持证上岗”

突出实用性,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要让老百姓“用得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应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既要解决其实际要求,又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眼前需求结合起来。村级应急救护员机制作为岭北镇“义诊行动”的实际举措,急村民之所急,已成为诸暨市文明实践的生动范例。

立足乡村实际、用心服务农民。周凯琳表示,免费急救培训每年都会举办,急救知识也将不断增加、更新,在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其中的同时,也将营造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杭+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